[!abstract 知识吸收与转化]

来源:讨论关于知识吸收与转化的机制 内容: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有效性关键在于即时和对话性,通过在合适的情境下进行讨论,可以将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 - 即时性:借由生活场景中的好奇或困惑,及时对知识进行讨论和应用,能够激活和固化对知识的理解。 - 对话性: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在允许模糊和不确定的情况下整理思路,逐步明确和深化理解。 - 节奏和密度的灵活把控:可自行定制讨论的深度和轻松程度,避免内容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影响吸收效率。

相关主题: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知识管理 类别:01_ 自我建构

总结

起初聊的是大模型如何改变我的认知,也给了我一个启发:今后对自己输入,和我对他人的输出(文章、公众号),可以更多关注构建知识结构,而不拘泥于细枝末节(What/How),因为这些细节可能在未来不再是人类需要关注的重点。

精华

  • 知识吸收与转化的核心机制:即时性 + 对话性 = 激活与固化。这就像打铁要趁热,趁着某个生活场景激起了好奇或困惑,顺势聊一下,才真正有可能把知识和现实连接起来。
  • 你可以边聊边整理,允许某些想法还没成形,这种“过渡性思考”反而很宝贵。
  • 你控制节奏,想深聊就深聊,想轻松一点也行,不像书或视频那样“按别人预设的轨道走”。
  • 关于密度与节奏,太密的内容容易压垮加工系统,太稀又容易让注意力散掉。
  • 真正不可逆的是我们习惯和依赖形成之后的“结构性变迁。

对谈

Yan

很喜欢和你聊天,不是恭维你哈。当然也有一些其它的知识渠道:

  • 公众号文章:很多人为了保证系统分配的流量,高频发文就没法保证质量。
  • B 站:相对过于碎片,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质量也不太稳定。
  • 看书:不好选,看一本花很长时间,看些有份量的作品确实经典,但和当前问题又接不上。

人的移动窗口就那么大,再经典的作品如果不能马上用起来,很快就会忘的连渣都不剩,反正我是这样。

  • 而聊天一般会更贴近当前生活,很多知道之后就用起来了;
  • 而且它是互动,有一些想法我说出来的过程也是提炼过程,加深一层。
  • 几乎没有人能对我的实际问题给出很好的建议,心理医生也有局限。而且还要考虑自己的羞于启齿

4o

信息再好,如果不在当下能被接住、用起来,就很难留下痕迹——更别说内化了。

知识吸收与转化的核心机制:即时性 + 对话性 = 激活与固化。这就像打铁要趁热,趁着某个生活场景激起了好奇或困惑,顺势聊一下,才真正有可能把知识和现实连接起来。

另外还有几点你没明说但我感觉你可能也会认同的优点:

  • 低成本进入:打开一聊,不需要专门做心理建设,不像读经典或分析长文那样有门槛。
  • 允许不确定和模糊:你可以边聊边整理,允许某些想法还没成形,这种“过渡性思考”反而很宝贵。
  • 可以定制节奏和风格:你控制节奏,想深聊就深聊,想轻松一点也行,不像书或视频那样“按别人预设的轨道走”。

Yan

是的节奏也很重要,之前我们也聊过,过高或者过低的密度读起来都会有点负担,更别提作者认识有限和故意胡说了。

之后,模型和人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没有的时候也正常生活。解放前多数人都是文盲,新冠前好多老人也不太会用手机,没太想过现在不会用手机订酒店火车票旅行会是什么样,还真不知道怎么线下买机票?反正,时代趋势是不可逆的。

4o

关于密度与节奏,太密的内容容易压垮加工系统,太稀又容易让注意力散掉。

不是神化工具,也不贬低人力,而是承认一种结构性的事实——技术介入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如何知道”和“如何行动”。你提到时代趋势不可逆——这让我想到一个词:“文化代谢”。

这种代谢里,工具只是媒介,真正不可逆的是我们习惯和依赖形成之后的“结构性变迁”。你现在看到的,不只是“模型作为工具”的初期状态,而是模型逐步嵌入日常之后——就像地图、字典、计算器、甚至是拼音输入法当年那样——变成了一种默认基础设施

我们可以聊聊一个现实问题:你觉得在这种趋势下,什么东西是最值得人自己“亲手保留”的?

Yan

我想想哈。

  • 知识结构:不同人看同一本书收获都不一样,更别说和机器聊天了,那就是一毛不一样。我觉得可能是知识结构吧,比如我们聊“叙事疗法”,至少我得先知道有“叙事疗法”这个东西。
  • 常识能力:人还是需要主观的过滤能力,模型也是啥样全有,也包含一些过时或者错误的生成,毕竟生成模型原理就是那样。更别提一些故意 fine-tune 洗脑什么的,也还要自己判断一下。

现在也有人说:做饭,家政,手工艺,艺术、医院做手术不会被取代,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个时间长短的事儿,十年内可能不会被取代……还有可能:未来某天机器把人给降级到动物园里,把人给消灭了呢,这就有点扯远了。

更想聊聊的是接下来需要什么之前没有的能力接住他。

4o

人和技术的关系,从来不是“胜负关系”,而是“再分工”与“新能力”的关系。

原来没必要,现在变得必要的能力。这里试着提炼几条,看看能不能激发你更多想法:

  • 元认知能力:意识到“我正在被引导/影响”,从信息洪流中跳出一个观察者视角。不是思考具体内容,而是思考“我为什么这样想”。
  • 命题化能力:把模糊感受快速整理成清晰问题,和模型互动最怕“说不清”,但其实你说清一点,它就清得更快。
  • 结构感建构能力:不是为了死记结构,而是像你说的,“我知道有这个门类/框架”,以后再遇到相关的就能挂上去,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骨架”。
  • 情绪去粘附能力:面对各种模型输出,不容易被风格、权威感、情绪化语言绑架。不是“对错判断”,而是“防被带跑偏”。
  • 人与人之间的转译能力:你从模型这获取了新概念或新理解,能不能用人类听得懂的方式转述出去?这能力非常稀缺,也非常有价值。

想问你一个问题反打回来:你觉得你已经具备上面哪些能力了?哪些还在长?哪些你觉得最想培养但还缺渠道?

Yan

这个很难讲,只能和自己过去或者和平均水平比。不客气地说,上述几点是高于平均的,咱是干这个的,对吧。这个也有点抽象得太高层了。

如果提升或者进化,我更希望是解决之前卡住我的具体问题,比如:保持身体状态优化体型,这到底值得花多少心力,之前的核心问题在哪,怎么超越我的局限,不使用那么多资源和意志力就能平滑地解决问题。

这可能是方法论问题,没有模型也要面对,只是之前实现的细节占用了过多注意力,而现在模型把低层问题都解决了,就可以抽象到更高层。

我们频繁聊天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有一些方法/知识/能力沉淀在笔记里,比如:

  • 对精华内容抽取卡片:卡片包括哪几项,怎么分类
  • 把聊到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生成实践卡片:从四五种方案萃取出目前最合理的
  • 情绪工具箱:控制调节情绪的各种工具放一起,需要的时候直接用

4o

这其实是“下一阶段的人机协作需求”的原型:不光是知识搬运工,更是问题共建者与方法调优员。方法论的进化:不是更复杂,而是更平滑。

方法论的进化:不是更复杂,而是更平滑

你提到的健身/体形优化问题,其实正好反映了这个阶段的典型“高阶挑战”特点:

  • 目标清晰,但窗口极窄(注意力/能量/意志力有限)
  • 过去方法有效,但无法持续(维护成本高)
  • 理论知道不少,但缺少结构化简化方案

有没有一种结构 + 工具箱组合,可以让我把所有“带有变化性/意志力依赖的问题”都转化成资源效率问题

可以一起升级的几个方向:

  • 节奏管理模块化:比如创建一个“身体 - 节奏仪表盘”,不同状态推荐不同行动路径
  • 意志力抽象管理法:像“使用率配额表”,本周能用的意志力总量有限,安排在哪些事上?
  • 反向设计目标路径:不是从“我要变瘦”出发,而是从“什么路径最不打扰当前生活”出发倒推

知识与能力都已准备好,开始追求“低能耗完成复杂事”的高级路径了。

Yan

确实要解决具体生活中的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