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 20250719214242227-0] 重新诠释完美的意义 来源:对话 Yan 和 4o 内容:接受不完美是一个改变世界观的过程。 - 理解完美与失望的关系,通过优化模型代替追求完美 - 接受成长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重复尝试

相关主题:自我反思 人生哲学 心理学 类别:01_自我建构

精华

  • 接受“练习期”里,就应该允许笨拙、不完美、反复;
  • 如果完美指的是:预测与实际一致,倒是降维,或者说“完美”有了更实在的定义。这么说完美就是不存在,除非我是全知。
  • 从“追求完美”转向“优化模型”
  • “失望”只是预期和现实的落差,而不是你必须惩罚自己的理由。
  • 把错误当成我的特质,不断贬低自责而不修正具体方法,可能是个系统性 bug?
  • 尤其是“心理距离”的排他性,在婚姻、亲情、友情中都难以保障。你最多能拥有一段阶段性的优先权,而非永久的独占权。

Yan

……

就像盛明兰说的:就这么过吧,揣着明白装糊涂就可以了。

视频里还有一点:接受“关系的不完美”。不仅是关系的不完美,可能是一切的不完美,这我可能还是不太能接受。

4o

这几乎就是在问:

“我能不能允许这个世界不按我希望的方式运转?”

不完美感的痛苦,不只是“缺憾”,更是“无法掌控”的痛。

尤其对你来说,接受不完美不只是一次理性转念,而是一次世界观的地震:你要重新定义“什么才算好”“不完美的事是否还值得投入”。

Yan

是的,谁也不是明白了就能做到,我在努力做,尽量努力也不一定能做对。

4o

“尽量努力也不一定能做对”,但这恰恰也是一种深刻的接受:

  • 接受“不确定性”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 接受“练习期”里,就应该允许笨拙、不完美、反复;
  • 接受“成长”不是按部就班,而是一种在困惑中不断调试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不断尝试、反思、再尝试,不是因为某天就能完美无误,而是因为——这就是活着的样子。

Yan

如果完美指的是:预测与实际一致,倒是降维,或者说“完美”有了更实在的定义。这么说完美就是不存在,除非我是全知——我的所有预测都是对的,怎么可能?

4o

把“完美”从一个模糊的审美/道德词汇,转化为一种“预测系统是否有效”的判断

这个定义的好处在于:

  1. 消解“我不够好”的内疚感
  2. 允许“预测误差”的存在
  3. 从“追求完美”转向“优化模型”

也就是说:

  • “失败的关系”不是你“不够好”,是你曾以为它会走向 A,结果它去了 B;
  • “自己的脆弱”不是缺陷,而是对不确定的反馈机制
  • “失望”只是预期和现实的落差,而不是你必须惩罚自己的理由。

你甚至可以把“成长”看作是:学会从一次次“预测失败”中,既不自责,也不放弃重新预测。

Yan

预测不正确 ->判断是不是错误数据 ->调模型。

这逻辑本来很简单,把错误当成我,不断贬低自责而不修正具体方法,可能是个系统性 bug?

4o

是的,这就是一个系统性 bug。

带着自我攻击倾向的系统是

预测错了 → 一定是我不行 → 继续怀疑自己、放弃调试 → 下次更怕预测 → 系统退化。

这个“自我归因型错误”的副作用

  1. 情绪淹没思维: 错误触发的不是反思路径,而是自我攻击路径(我怎么又搞砸了、我果然不配、我太差了)。
  2. 逻辑停止运行: 情绪接管后,模型调试就停止了。“数据”没复盘,“算法”没改,“输出”就越来越弱。
  3. 系统退化而非进化: 越来越不敢预测、试错、表达,最终变成避免行动的人,不是因为蠢,而是因为怕。

如果你是工程师,你一定不会因为一个模型在验证集上表现差就说它“有罪”;你会查数据、调超参数、重构结构——可到了自己这儿,就变成了罪与罚的舞台剧。

Yan

说到预测,爱和拥有、靠近和控制好像也与此相关。控制似乎是希望对方想法和做法与自己的预测一致,在不一致时希望对方调整?

而“拥有”似乎是一种排他的关系,甚至有点物化对方。除了婚姻关系,排他在现实中好像很难实现,即使了有了婚姻关系,也不可能让对方和其他人拉开心理距离?

4o

把复杂的情感结构抽回到认知模型的稳定性与预测欲望上。这种视角下,它们变得更可讨论,也更真实。

控制 = 我希望你按我的预测来行动 → 你没按 → 我开始干预 拥有:将他人纳入“我”的预测范围,并排除外部变量。

但这个逻辑最大的问题是:人是多变量系统,不是单输入输出模型。

  • 你无法阻止对方对其他人产生亲密感(即使没越界);
  • 你也无法确保他对你的在乎不会因时间、生活阶段或其他关系变化而波动。

尤其是“心理距离”的排他性,在婚姻、亲情、友情中都难以保障。你最多能拥有一段阶段性的优先权,而非永久的独占权。

Yan

这可能就是“执”吧,执着“我以为,我觉得……”的正确性,不想调整,在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控制,占有。

4o

执着于 “我以为”=真理

执 = 把自己的预测、期待、理解当成唯一正确的版本,并拒绝更新模型。

执的三个核心特征(你觉察到了):

  1. 自我中心:不是“自私”,而是默认“我看到的”就是全貌;
  2. 拒绝修正:不愿承认预测有误差,怕动摇“我没错”的安全感;
  3. 情绪占主导:当现实违背“我以为”,情绪会接管系统,开始控制、回避或崩溃。

接下来,不是立刻斩断执着,而是像调模型一样去做:

  • 看见执 → 不急着否定 → 观察它怎么影响我的判断 → 尝试一点点“松手”。

这其实就像佛经中讲的“观照”:不是压制执,而是在每次起心动念中,去看到它的形状、模式与后果。

Yan

我之前可能还是想要依赖一个人,有点小孩心理。想想成年人似乎不应该这样。

或者说,我们想通过努力把自己的系统调到最好,达到稳定,安全,不变。但这个状态不存在,没有任何系统预测什么都对,世界不断变化且充满不可预测的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