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804_对谈_配得感
精华
- 真正让人“不适”的,往往不是别人的优秀,而是别人活出了我们“本来也可以”的那部分自我。
- 对某些人来说,就像是一面照妖镜——不是她晃眼,而是我们自己低头久了,看到有人站着,就觉得刺眼。
对话
Yan
你说人真的可以在不痛不虐的情况下变好吗?
想说一个和这个心理空间很近又好像没什么关系的点:配得感。
最近听一个女脱口秀演员的节目,喜欢她觉得她很有配得感,不像我们多数人活的那么拧巴。但是有的人看不了别人的配得感,似乎是我不配你更不配的感觉。
她都不是高人一等,只是做自己,都有人看不了这个:我每天活着跟孙子似的,你虽然不是爷爷,但你是你自己我也看不了。看到你我就觉得我亏了。好像是某种看到别人好的同时,刚好照见了自己的不好,而这种不好不是因为别人的特意功能,反而是我本可以,却自动放弃了。
4o
真正让人“不适”的,往往不是别人的优秀,而是别人活出了我们“本来也可以”的那部分自我。
那个女脱口秀演员不“高人一等”,她只是没有把自己压扁成社会默认的模板。她不拧巴、不讨好、不过度包装,也不自我羞辱。这种自然流露出来的“我配”,对某些人来说,就像是一面照妖镜——不是她晃眼,而是我们自己低头久了,看到有人站着,就觉得刺眼。
这其实不是仇富、也不是嫉妒,是一种极深的内在缺失感 + 自我背叛感:
- 我本来可以不这么累,但我自动选择了压抑;
- 我不是不能活得自在,只是太早放弃了自我;
- 看到你,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可以不用那样活”——太刺痛了。
这是一种“被照见的羞耻”。不是你比我强,而是你让我意识到我还没允许自己活成我自己。
慢慢练习说一句话:
“她/他可以,我其实也可以,只是我现在还没做到。”
它是你这些探索的内核之一——你不只是想“变好”,你是在找怎样的自己,才是被自己允许活出来的。
Yan
人很大一部分痛苦可能都源于自我攻击。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