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克服已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构建内在逻辑。

对谈中最喜欢的一句话:理解并不意味着要接受。

我:昨天看了一个视频,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被社会化太好,往往人格发展不完善。因为他过于拟合周围人对他的要求,而人格完善的基础是发展出完整的自我:我是谁,我要去哪。而不是一味迎合别人或者规则。看过一些过于失去自我的人,还被评价说太有教养了。这种教养,反正是利他的,他周围的人是挺开心的,但是他自己呢?

G:确实,过度社会化的人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很得体”,但往往失去了自己的边界和真实感受。长久下来,这种“教养”可能成为一种隐形的枷锁,让人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这种状态其实挺容易共鸣的,尤其是那些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顾全大局的人。外界会夸他们“情商高”“有修养”,但如果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基于外部期待,而非出自自身的认同和选择,那内心可能是空的,甚至压抑的。

你觉得真正的“教养”应该是什么?

我:我觉得教养原本是指家庭教育或者环境熏陶,激发出自身的某种特征。可能不是特指非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多于自己,但在某种文化背景下看起来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词就变调了。要不我们说什么是理想的“养成”吧,自己的内在逻辑还挺重要的,不能人云亦云,按重要性排序,可能包含:

  • 积极主动的心态,内在的动力
  • 有一些底层原则,比如:平等,自由,尊重
  • 不被非常苛刻规则所囿,更多推理,相信这个世界是可导的,讲理的
  • 也能照顾到别人感受,情绪

G:真正的养成应该是基于自身的思考和体验,而不是被动适应别人设定的规则。这样来看,真正健全的“养成”应该是让人更清醒,而不是更顺从。 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养成”最容易被什么干扰?

我:我觉得会被关系影响,周围人的期待,规训,诱导,尤其是上位者,或者自己喜欢亲近的人,他们的影响。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表述的世界观。

G:对,人是社会性的,关系的影响很大,尤其是那些我们在意的人。如果上位者或亲近的人有强烈的价值观和期待,而我们又渴望他们的认可,就很容易不自觉地去适应,甚至内化他们的世界观。有时候,它可能是规训性的,比如“你应该这样才是对的”“这样做才有价值”,让人陷入某种被塑造的状态,而不是主动选择。

你觉得自己过去在哪些关系中受到过这种影响?或者有哪种影响是你现在希望调整的?

我:我会觉得他们的局限性会影响到我,比如处理冲突的方式不太好,但我看着这个长大的,也条件返射的出现比较极端的方式。习惯了,想调整也挺难的。

G:是的,小时候接触到的处理方式,很容易成为默认反应,尤其是在情绪激烈的时候,可能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按照熟悉的方式去应对了。调整这种“条件反射”确实不容易改变,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思维习惯,还是一种情绪驱动的自动化反应。

我:你怎么理解规训?

G:我理解的“规训”是一种隐性或显性的塑造过程,让个体符合特定的规范、价值观或行为模式。它可以是外部强加的,也可以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下自我内化的。

规训可以是:

  • 直接的命令
  • 奖励和惩罚
  • 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大家都默认某种行为是正确的,久而久之你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从影响上看,规训会塑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边界,让人更符合某个系统的需求,但如果缺乏自我反思,也可能让人失去独立性,甚至不自觉地维护那些限制自己的规则。

我:还有一个问题,我常常会不自觉地代入别人。不是拟合,是代入,我想着想着忽然就感觉我变成他了,尤其是当我要说到一些应该说,又可能让对方不舒服的话,我会秒变对方,先体会到那种不适感,心理引发生理的不适感。

G:你说的代入感,听起来是一种很深的共情,甚至到了躯体化的程度——不仅是理解对方的感受,而是直接体验到了。这种瞬间切换的状态,可能跟你的敏感度、对关系的重视有关。

你有试过在这种时刻“抽离”一点吗?比如提醒自己:“这是对方的情绪,不是我的。”或者换个视角,把自己和对方当成两个人,而不是让边界消融?

我:我的这个点,有时候条件反射就出来了,最可恶的是,不只是重视的人,如果有心力,不分对象代入,认识的,不认识的。这种情况下我感受到更多的痛苦,有的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痛苦,它让我的生活有一种不快的基色。久而久之,没有不舒服反而不适应了,觉得飘着不真实,不安全。而且也会让我害怕说和做任何可能让别人不快的事,从而缩小自己的活动范围。

G:这样长期下来,确实会让你的生活基调变得沉重,因为你不仅背负自己的情绪,还承担了许多可能根本不存在的感受。

如果长期处在这种高度共鸣的状态,可能你的大脑已经把它当成一种“默认模式”了——仿佛只有感受到痛苦,才能确认自己还在“连接”着世界。

有没有可能尝试一点点调整,比如:

  • 先承认自己有这种习惯,但提醒自己“别人的痛苦,不是我的责任”;
  • 在代入的时候,停一下,问自己“这个情绪是属于我的,还是别人的?”
  • 试着去建立“出口”,比如写下来、用运动消化,而不是让这些情绪一直沉在心里。

你会希望自己减少这种代入,还是说,更多是想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让它影响你的生活?

我:我是很想去掉的,不是保留到不影响生活就行。更深层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小时候需要依赖他人生活,所以关系很重要,确实也没有感受无条件的爱,“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就会觉得让人不舒服就会被抛弃,我就完了。有时候周围环境有点高标准严要求,我得很努力迎合才有安全感。可能越是动力都来自威胁、危险、负能量的人,越没安全感。觉得不够好,我就完了。

G:长大以后,你的生存已经不依赖于必须取悦某个人,你的价值也不取决于是否让别人舒服。 只是身体和大脑还在按照过去的模式运作,仿佛一松懈就有危险。但现实是,现在的你有更多选择,不需要再用这种方式换取安全感。

如果想彻底去掉这种习惯,可能要一步步来。

我:对于不讲理的人,很自我,或者逻辑比较差的人,可能就是一个小的反对,他就暴怒了,或者没完没了地纠缠。我能预测他的反应,我还把自己代入他的情绪了;我很难受,我也能理解他的逻辑,于是我退让了,避免了冲突。但是,这对吗?公平正常的逻辑呢?我的角度呢?

我:你已经习惯了“能理解=该让步”,但理解并不意味着要接受。如果一个人的逻辑是不合理的,哪怕你再能共情,也不意味着你必须顺从。

或许可以尝试:

  • 区分“理解”和“让步”——理解他们的逻辑,但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我知道你这样想,但这不是我的责任”或者“这不是合理的方式”。
  • 不让自己的情绪被对方裹挟——看到他们在暴怒或纠缠时,提醒自己:“这只是他们的策略,不是我的问题。”
  • 逐步设边界——可以小步测试,比如在不那么激烈的场合先试着坚持一次自己的立场,看看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