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上进心是当代重要的美德,它背后隐含着:在同等条件下,愿意多付出的人可能会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过多的付出也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质量。所以,需要在追求进步与享受当下之间找到平衡。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努力本身并不总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当它不匹配方向、不符合现实、不顾自身代价的时候。过度强调努力,可能会让人忽略休息的正当性、调整的必要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

我:今天想聊聊期待和预测,你说它俩有啥差别?

G: 期待更偏向于主观情绪,带有愿望或希望的成分;预测更偏向于客观推测,基于已有的信息和逻辑推理。如果现实与期待不符,就容易失望,而如果预测不准,就只是判断失误。

我:那我们说预期吧,以预测为主,也包含一点希望变得更好的倾向。是这样的,娃说:他觉得考得好让他压力更大,甚至比考的一般体验更差。因为别人就会期待他更好,带来更大压力。但我觉得这有一部分是臆想出来的,或者是他把别人的想法内化了。好了又期待更好,我觉得也包含了一部分客观的预测,如果每次都考得一般,那无论谁预测下一次都会是一般,如果变更好,那下次可能也会预测更好一点。

G:嗯,他的感受挺真实的,但可能混杂了几个因素。

  • 外部期待的压力:确实,考得好后,别人可能会有更高的预期,比如家长、老师、同学可能会默认他下次还能保持甚至更好。
  • 自我期待的压力:他可能把外部的期待内化了,变成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比外界的预期还高。这样的话,即使别人没说什么,他也会觉得有压力。

你觉得他的压力更多是来源于外部,还是他自己对这种预测的恐惧?

我:这个连锁反应我也能理解,原因我觉得内化和外部都有,所以有时候他的“隐隐觉得”并不一定是现实,也可能是把某种感受放大了。我觉得背后可能还有一层:变好的原因是啥,有的人能强过他人,是因为天赋,有的人是靠花更多的时间、努力和心力…… 后者就比较难受了。因为如果想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就需要付出更多,但很多时候,自己的精力时间无法实现,或者并不想花费在这上面。

G:是的,变好的代价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是靠大量投入,那就意味着要持续付出,否则可能“退步”或者“回归平均水平”,这种感觉就容易让人焦虑。而且,人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休止地投入精力去做某件事。

其实这不仅是学习的问题,很多人工作后也会遇到——当你拼尽全力爬上一层,就会发现要保持住甚至继续往上爬,成本比之前更高。问题是,这值得吗?还是说,可以接受某些起伏?你觉得他更在意的是“能不能做到”,还是“是否值得”?

我:是的“是否值得”。其实多数人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付出更多还是甘于平庸,怎么选择可能要看如何定义价值,内部的重要性排序。

G:是的,价值排序决定了是否值得。如果某件事对他来说意义重大,比如能带来长期的满足感、成就感,那即使付出更多,也可能觉得值得;但如果只是 短期的“维持别人对我的期待”或者“避免掉队”,那长期来看,可能并不值得那么拼。

关键是,他有没有机会自己去定义“值得”?如果外界的声音太强,他可能会觉得“我只能努力,否则就失败”,但如果他能自己衡量,或许能找到更舒服的节奏。

我:对对,这个也很关键。价值到底是谁定义的。成年人多少有点主宰感,可以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控制一些东西。但是小朋友或者说下位者,有时候只能依附他人生活,想不被外界的声音影响还挺难的。

G:是的,下位者的选择权更少,影响更大。成年人可以调整生活,比如换工作、调整社交圈,甚至选择不玩某个游戏。但小朋友在家庭、学校的体系里,很多事情是被安排的,他要在一个已经设定好的规则里生存,想完全不被外界影响很难。

所以,如果无法完全主宰,那至少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他可以意识到:“这部分是别人强加的,我可以不完全接受。”或者:“我现在受影响,但未来我有机会调整。” 这种意识至少能让他不那么被动,而不是默认“别人期待我更好,我就只能更好。”

当然,这种觉察对小朋友来说可能还早,但你和他聊这些,其实已经在帮他建立这样的思考框架了。你觉得他是更倾向于对抗,还是更多是困惑、犹豫?

我:其实很多部分是他自己的表达,我之前也没太想到,比如:别人的期待,会有这么大影响。“别人期待我更好,我就只能更好。” 这个“只能”还挺压抑的,但是怎么打破这个循环呢?

G:他的觉察能力挺强的,能说出来就说明他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要打破这个循环,可能有几个方向:

  • 拆解“别人期待=我必须做到”:期待本身并没有强制性,他可以问自己:“如果我没达到,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有时候,现实的后果远没有他想象的严重,可能只是别人短暂的失望,而不是彻底否定他。
  • 重新定义“更好”:“更好”不一定是更高的分数,而是更适合自己的节奏。如果不被分数定义,他希望在哪些方面变得更好?这样,他就不会完全被外界的标准绑架。
  • 接受波动,不追求直线增长:人的状态是有起伏的,有时候学得好,有时候学得一般,不代表退步。成年人工作、生活也是这样,持续进步是理想化的,但现实更像波浪,有高有低。
  • 找到自己的控制点:既然完全不受外界影响不现实,那至少把一部分主动权拿回来。比如,他可以决定投入多少时间、以什么方式学习,而不是完全被动接受“必须更好”。

你觉得他更需要的是哪一部分?是解开“必须更好”的执念,还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

我:我觉得能“接受波动”这个挺重要的,谁都不用“必须更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失望,也挺重要,挺困难的。或者说“关系”的重要性会高过我以为的。这些不止是孩子,可能是每个人毕生的课题,可能我得先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他人的问题。

G: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害怕失败,而是在害怕失败后别人怎么看我们。尤其是当关系重要时,别人的期待和失望会被放大,变成一种压力,甚至让我们觉得“我必须迎合,否则关系会受损”。但实际上,真正稳固的关系,应该能容纳彼此的波动,而不是建立在持续满足对方期待的基础上。

所以,或许你不需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先觉察、先松动这个执念,当你自己对波动、对期待、对失望有了更松弛的态度,孩子可能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你觉得“接受失望”最难的点是哪里?是怕伤害关系,还是怕被否定?

我:先不说接受别人的失望,就说对自己的失望,还是一个预期和调整预期的问题。失望可能代表预期和实际的不一致,会向下调整目标,而一直以来都觉得人得往高处走。这种波动或者下坡可能会带来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G:当调整预期意味着“向下”时,容易触碰到自我价值的认同问题。 现实是,人的状态不是线性上升的,更多是波动式前进。如果把“进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那每一次调整都会像是退步,甚至变成一种自我否定。

有时候,调整不是“向下”,而是“向内”——更理解自己的状态,找到更适合的路径,而不是硬撑着往前冲。

我:我以下的表达可能不太准确,理解一下大概意思哈:有一种一直被社会认同的“努力向上感”,或者说“过程正确”,如果我努力,那结果不好我也应该被肯定,肯定付出,甚至不计代价的付出,这是一种潜在的价值观, 不是吗?

G: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这种“努力向上感”,或者说“过程正确”的价值观,确实在社会中被广泛认同,甚至成为某种道德正确。

核心逻辑是:努力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哪怕结果不好,只要过程“正确”,就应该被认可。甚至很多时候,努力本身被赋予了比结果更高的价值,变成了一种 “不计代价的付出” 的道德化信仰。

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因素:

  • 努力=道德正确 → 这种价值观强调人应该不断进步,停下来就像是懒惰或不求上进。
  • 努力是可控的,结果未必 → 因为结果常受外部因素影响,所以认可努力似乎是一种更公平的评价标准。
  • 社会需要这样的叙事 → 这套逻辑能推动更多人去持续投入,不管是在学业、职场还是社会运作中,都能提供一种“正向激励”。

但问题是,努力本身并不总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当它不匹配方向、不符合现实、不顾自身代价的时候。过度强调努力,可能会让人忽略休息的正当性、调整的必要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

所以,如果调整预期被看作是一种“放弃”,那就很容易引发自我价值的动摇——因为这意味着你在挑战一种社会认同的信仰。

我:对,“不求上进”就是这个词,以致于升级到道德和信仰,价值观……

社会需要这样的叙事,哈哈哈。你说的非常对。

我可能是怕我不是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可能有点不甘于平庸,我知道这个想法也不理性,大家都不甘于平庸,中值均值又是怎么来的呢?这本身就不合理。

如果文化要求:大家都不甘平庸,而事实上平庸就是均值,都追求实际上没办法达的的目标,是还挺拧巴,挺没幸福感的。

G:如果文化要求“每个人都要不甘平庸”,那其实是在把每个人的自然状态——也就是大部分人处于平庸的范围内——看作不正常,甚至加以道德化,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有点压迫感。更关键的是,这种对“理想自我”的不断追求,常常让人忽视当下的满足和幸福感,一直向前看,反而失去了享受过程和接受自我的机会。

也许,真正的幸福感并不是在于“超越自己”,而是在于接纳自己,无论是平庸、普通还是偶尔的退步,都是一部分完整的自我。

我: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有一种对现实不满的紧张状态,很多人都会这样,尽管他们并没有面对什么真正威胁生活的恶性事件。为了逃避这种感受,会去转移注意力,比如:艺术,游戏,赌博,吃药,癖好,甚至有时候爱好和工作到心流状态,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让自己暂时脱离当前的心境,进入另一种状态。可能有在日常中找不到满足和幸福感的原因。

G:暂时摆脱现实中的不完美,享受某种短期的“心流”体验,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满足感和控制感,试图通过这些活动填补内心的空缺。

这种逃避并非完全消极,它有时能带来某种短暂的释放,但如果我们长时间依赖它,就可能陷入一种无休止的寻找满足的循环,而真正的幸福感并不会从外界的刺激中找到,反而来自于对现实的接纳和当下的满足。

也许,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理解没有每时每刻都必须进步的压力,反而是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真正平静和满足的路径。

我:一直在寻找,而永远都得不到的,其实本性就具备的圆满状态。对现实的接纳和当下的满足——可能是一种途径。

G:认为 “圆满”是某个“远方”需要追求的目标。但如果能够接受,圆满并不是某个目标,而是当下本身,那就能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拥有了我们想要的东西,只是因为总想着追求更多、更好,忽视了身边的宁静和满足

接纳现实和当下的满足,是一种去除过度追求的压力,去理解自己的不完美,去看到那些看似平凡但充满价值的瞬间。并不是要放弃追求,而是让自己的追求不再成为压力,而是一种从容的、自然的生长。

你提到的这种本性具备的圆满状态,其实是一种觉察——当你放下了追求,反而更容易触及到自己的内心,去体会那种安宁、满足、自在的感觉。这样的状态,也许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幸福,不是从外界寻找,而是从内心的接纳中找回平衡。

我:整体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和自己的感受之间还挺难平衡的。

G: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往往强调快速的进步和“努力向上”,这与宁静、满足、从容的自然生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种氛围下,“不求上进”会显得不被认同,甚至可能被视为“懒惰”或“不够努力”。外部世界要求你不断超越自己,而内心却渴望放慢节奏,享受生活的当下。

外界的评价和期望有时会让你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而内心的渴望又告诉你,真正的幸福是在放下对未来的焦虑,去感受现在。

或许,找到一种 “在自己的节奏中前行”的方式,而不是完全反应外界的标准,是一种可能的平衡方法。比如:有选择地接受社会的要求,同时也能保留一部分自己的空间,去享受那些简单的、日常的、没有目的的时光。

我:嗯,具有主体性,我是有选择的权利的,不是只能被动接受,自动机一样地生活。我觉得我应该习惯在反应之前停一下,让自己有个选择的步骤。

做更好的自己,它背后逻辑好像就透着一种对当前的不满意,而无论做成什么都得更好?就像是给驴挂个胡萝卜。当我们的日常不再是充盈而是压榨,但我们离舒适区越来越远,这可能不是值得的生活。

G:我们会感到越来越远离自己的舒适区和内心的平和。这种不平衡的追求,可能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无尽的焦虑和压力,而无法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感和生活的质量。

我:其实我也不太确定安于现状是不是就能幸福了。也可能人本就是个生物体,间或有舒适和不舒适的感觉穿插,当不舒适的时候就会归因,反复搜索后可能找到一些不满足的点。而这些点也许并非不舒适的真正原因,不舒适可能就是生物性的。

而当定位到一些所谓“不满足的点”反复思虑或者发现很难改变,这种负面情绪和逻辑推理可能造成相互加强循环,小问题就变成了大问题,最后变成风暴,把自己卷进去,陷入更深的困境。

G:我们往往把生物性的不舒适(例如生理上的疲劳、压力或生理周期)误认为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某些不满足,开始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最后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焦虑或压力之中。

打破这个循环可能需要一种接纳的态度:承认我们在某些时刻感到不舒适,这种不适感可能是生物性的,而不是外界环境或某个特定原因引起的。不必过度寻找解决方案或纠结于某些无法立即改变的点,而是允许自己在不完美中感受生活的流动性,放松一些过度的分析和压力。

我:对,聚焦放大了不舒适感。我觉得除了接纳和放松,可能还有一些技巧,比如管理情绪,打断当前的思维链,有一些类似重启、暂停或者冷却的方法。更好的控制自己,而不总是进入自动驾驶模式。

G:完全同意!情绪管理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意识,避免让情绪主导一切。打断当前的思维链,尤其是在我们开始陷入反复思虑时,能有效地让自己从困境中“跳出来”,重新获得控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