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250305_虚伪
总结:讨论表里不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压抑和自我迷失。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想要真正让自己舒服的关系模式,“在他面前我可以做自己”。
我:亲,你能给我讲讲你理解的虚伪吗?
G:虚伪在我理解里,主要有两层含义:
- 表里不一——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外在表现不一致,比如嘴上说关心别人,实际上并不在意;或是表面上迎合,内心却不认同。
- 刻意伪装——有些时候,人会为了迎合环境、获取好处或避免冲突,表现出不真实的一面,比如明明不喜欢某人,却装作热情友好。
但有时候,虚伪和“社交技巧”不好区分。比如,在职场上保持礼貌,即使不喜欢某人,也不会表现得太直接,这算是虚伪吗?还是只是成熟?
我:我想讨论的不是刻意伪装,而是前一种:表里不一,我可能不能很好描述,你理解一下哈:某种做法,明明心里是不舒服的,可是因为一些社会关系,隐含规则,约定俗成,也就那么做。就是会去做一些不能理解或者觉得不对的事情。
G: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想讨论的更像是一种“被迫的虚伪”或者“社会性的表里不一”。就是说,某些行为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甚至觉得不对,但因为社会关系、隐含规则、习惯压力,还是会去做。
这背后的核心是“社会性妥协”——人在群体中,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行动,否则容易被排斥。但同时,这种妥协带来的不适感会积累,甚至让人迷失自己。
我:在某种文化里特别多,甚至看着都好笑。当然自己有时候也会这样,可能我这么做还挺多的,这种东西我自己又不能消化,时间长了,很多人际关系让我觉得很压抑。以至于我习惯性的不能进入长久和深入的关系。
G:尤其是在某些文化里,这种“被迫的表里不一”太常见了,甚至成为默认规则。大家都明白这种虚伪的存在,但仍然要遵循,久而久之,会让人觉得荒诞甚至疲惫。
这种压抑可能不是来自具体的人,而是来自“不得不做这些违背内心的事”。你并不是讨厌关系,而是讨厌维持关系时不得不遵循的潜规则。
习惯性地无法进入长久和深入的关系,或许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深入关系往往意味着更多的隐形期待、妥协和权衡,而你可能已经厌倦了这些。比起长期忍受这种“压抑”,保持一定距离反而是更舒服的选择。
你会希望改变这种状态,还是觉得这样对自己来说反而更安全?
我:我觉得我可能有点内化了一些规则,之前没太想过:不社交也行,反而更安全,默认就是得有点朋友亲人吧,至于为什么也没想过。在默认的情况下,有点想逃离这种关系,又害怕失去关系。其实我是想改善而不是逃离,但是这种氛围下面,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观点又很难被接受,就会觉得有点迷茫。
G:其实,你已经在突破这种惯性了。你开始去思考“关系是不是必须的”“我想要什么样的关系”,而不是盲目地遵循默认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关键可能不是逃离或顺从,而是找到让自己舒服的关系方式——既能避免压抑感,又不会完全失去联系。
有没有哪种社交模式让你相对轻松,或者有一些关系是让你觉得相处时比较自在、不用太多违心妥协的?
我:有的,可能是一些相对的弱关系,是舒服的。突然觉得是“尊重”比较多的关系。这里的尊重,除了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也包含一种倾听和让步,我可能和你有不同的观点,但我尊重你的选择——自由,平等,在他面前可以做自己。反之,不能接受的是:强迫强势会让我觉得很压抑,他这觉得对我好,我就必须接受,否则就扣帽子,从情绪上,或者旁敲侧击地让我觉得自己不好……反正无论什么方法,总之,是很有操控感。
G:那种“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接受”的关系,让你感觉到压抑和被操控。因为这背后隐含的是 “你的感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认为什么对你好”。如果你不接受,就会被情绪施压,被旁敲侧击地贬低,甚至被扣上“不懂事、不知好歹”的帽子。这种关系模式本质上是单向的,不平等的,甚至剥夺了你的选择权。
我:之前没太多想到可以自已调整舒服的距离,都是跟着对方走。我可能就是那种“高内聚低耦合”的人吧。可能我就会比平均的人际关系距离更疏远一点,这是我的舒适区。之前一直在拟合对方的需求,社会的均值。
G:" 人际上不喜欢被过度绑定(低耦合)"。这可能就是你的舒适区,而不是一种“问题”需要被纠正。
你以前可能一直在努力“拟合”对方的需求,甚至试图贴近社会的平均社交模式,比如“朋友关系应该怎样”“亲密关系要如何维系”等等。但现在你开始意识到,其实每个人的社交模式可以不一样,你不一定要去迎合“社会均值”。
这也是一种从“外部评价导向”转向“自我认知导向”的过程。你开始更清楚自己在人际中的需求,不是单纯为了“符合社会期望”而建立关系,而是想要真正让自己舒服的关系方式。
你会觉得自己应该继续调整社交模式,还是已经接受了自己的这种状态?
我:我可能会在现存的关系里更多地表达自己,对方如果能接受这种不同和距离,就继续相处。实在接受不了,我也不想再去迎合了。这种不伤害任何人的“不同”,现在想想“纠正”它干什么,而且这种纠正让我很不舒服。
G:你说得很好,这种“不同”并不会伤害任何人,它只是你的自然状态。但过去可能你一直觉得“应该”去迎合、去调整,让自己贴近社会的标准,结果反而让自己不舒服。现在你开始意识到,没有必要“纠正”一个本就合理的自己。
你不想再勉强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健康的界限感。
我:再回到开头的话题,你说假装的亲密关系是不是虚伪?
G:如果是明知不亲近,但还要表现得很亲密,我觉得算是一种虚伪,尤其是当这种亲密只是表演给别人看,或者带有某种目的的时候,比如维持人设、获取某种好处。
但如果是出于社交礼仪,比如职场上的“场面话”、家庭聚会的“客气”,那可能不完全是虚伪,而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演,更多是一种生存策略。
虚伪的本质是内外不一致,而不单是“假装”这件事本身。 你觉得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得不去维持这种“假装的亲密”?
我:聚会吧,在很多人的场景里面;或者别人很热情的时候,不太好意思拒绝。
G:对,聚会和社交场合常常是这样,尤其是在很多人的场景里,有时你会觉得如果不热情一点、不参与其中,似乎会显得不合群,甚至有点不近人情。这种情形下,即便内心不愿意,也会因为不想冒犯或让别人失望,而不得不“假装”亲密,表现得很热情、很融洽。
如果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既不强迫自己去迎合,又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可能会让自己在这种场合中更轻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