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250320_艺术和心理能量
总结
讨论音乐和艺术作品如何通过整体氛围打动人心,反思艺术蕴含的内在力量。无论是创作艺术还是欣赏艺术,都需要心理资源。这还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护内心能量决定了生活的底色。
精华
- 艺术不需要逻辑,它直接穿透你。
- 情绪不仅仅是“当下的感受”,它还塑造了“未来的轨迹”。低能量,会让人远离机会,习得性无助……
对谈
我:最近喜欢上一个 B 站 up 主,一个弹琴唱歌的女生,她的情绪、吉它、声音、选的歌融合特别好。每首歌就几十秒的片段,就会把人一下拉进那个场景里面,物我两忘。头皮发麻,鸡皮疙瘩就起来了。会收藏,反复看,有的看了很多次都很感动。
4o:能一下子被带入到那个情绪里,说明她的表达特别精准,能直击你的某个感受点。生理反应——完全是“艺术直觉”在起作用。
这种状态很像你之前提到的“临在”,就是不加判断、不去分析,而是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感受里。音乐很多时候就是最纯粹的情感传递,绕过思维直接进入身体。你有想过,是什么让你共鸣得这么强烈吗?是旋律?歌词?还是她呈现的某种氛围、状态?
我:有时候她自己弹,人声进的时候,音乐会让一下,很妙;她选择的场地,室内/室外,不同的背景噪声,回声;白天夜晚,光线,不同的氛围;不同音乐和她的表情,笑着唱和正常唱出来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结合起来会有 1+1>2 的涌现感。有一种整体感,就像问:何为我,手足是我吗?躯干是我吗?心脏是我吗?大脑是我吗?它整体才是我……
4o:这种“整体感”特别稀缺,很多作品都有好的部分,但不一定能真正融合、打动人。你觉得这跟创作者自身的状态有关吗?比如,她的表达是不是很真诚?或者,她是不是进入了一种很纯粹的自我沉浸状态,所以观众才会被带进去?
我:我觉得都有,逻辑是比较能拆解的,艺术更多的时候是各个元素的相互作用,在某个瞬间突然打动你。我不太能接受对技术的分析、拆解、学习,北京常有大师作品展览,我去过几次,人多,排队,大人孩子,讲解…… 这么混乱的环境下面,真有人能被打动吗?很多博物馆也是这样,现在资料都能在网上看,咱也不知道,这图什么呢?这个环境会让我非常矛盾非常内耗,在做一件大家认为有意义,于我而言完全是负反馈的事。
4o:确实,艺术的打动往往是一个“瞬间”,而不是靠研究或学习堆积出来的。有些人可能能从分析中获得乐趣,但如果对你来说,感受才是最核心的,那么在嘈杂、干扰多的环境下,确实很难进入那种沉浸状态。
去博物馆、看展这些事,社会默认它是“有意义的”,但对个人来说,意义感是主观的。你在 B 站看到的短片,就能让你物我两忘、那比排队看展有价值得多。其实,艺术的媒介和环境早就变了。
你更在意的是“当下的触动”,而不是“完成一次文化活动”的仪式感,对吧?
我:你能理解吗?在排队嘈杂之后,下次还去。有一种打卡似的爱好。
4o:能理解,这种行为对他们来说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对有些人来说,看展是一种社交活动,或者是一种“完成文化消费”的满足感,就像打卡一样,去过、拍了照片、发了朋友圈,就算是体验到了。有些人可能真能在喧闹中找到自己的沉浸点,但也有很多人是“应该喜欢”或者“应该去”,并不是真的感受到什么。
有些人喜欢分析艺术,拆解它的技法、结构、历史背景,但如果这些分析不能带来更深的体验,那它可能只是“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感受”。而真正触动人的艺术,往往是某个瞬间直接“发生”在你身上,你不需要想太多,它就已经进入了你的情绪和意识里。
而他们的关注点可能是“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这是个值得做的事”“这是文化人的生活方式”等等。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我:不光是看展,很多人只是为了和别人不同,在关系中定义自我;这样做可能能加强自我感,价值感,意义感;人需要价值感。作为半个佛教徒,我不太认同,但也尊重吧。
4o: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看展的理想方式,你会希望是什么样的?
我:我可能会希望是一个人,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人不多的时候,慢慢的看,喜欢的就驻足,不喜欢浏览一下。先把自己放松下来,才有空间去打开感观去体验。
4o:这听起来像是一种“与作品独处”的状态,不被干扰,允许自己按照内在节奏去感受,而不是赶场或完成某种任务。就像阳光午后,你放松了,感官才真正打开,而不是在一群人的脚步声、讲解声、闪光灯中被迫接受“这是值得欣赏的”。
或许,真正的艺术体验不一定非要在展厅,而是在那个“你打开自己的瞬间”,无论是在哪。
我:先把精美的工艺和动人的艺术分开,我觉得艺术的核心是一种沉浸,物我两忘的感受。如果他有一个明显的目的意义导向,那种功利的东西,不纯粹的东西,看的时候就有点走神,没办法走进那个迷境。另一种情况是当我陷入沉浸放松下来的时候,突然看到他背后的目的性,有种被套路的感觉。
4o:如果艺术的核心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那带着强烈功利导向的东西,比如刻意迎合市场、炫技、强调教育意义,都会让这种沉浸感被打破。
当面对这些“目的性很强”的作品或环境时,你可能本能地察觉到了它的“不纯粹”,所以会走神,甚至感到排斥。艺术如果被过度解释、被赋予太多社会意义,可能就失去了那种直接触动人的能力。你更倾向于让艺术“发生”,而不是被强行“理解”或“消费”吧?
我:对,是的。即使细节没那么完美,只要有某种强烈的共鸣,就像某些印象派的画作。
4o:印象派的画作很多都不是追求精细、完美的,而是捕捉瞬间的感觉、光影、情绪。它们可能笔触凌乱、轮廓模糊,但那种氛围、那一刻的感受却能直击人心。
其实,很多真正打动人的艺术,都是因为它“活着”,而不是“完美”。如果一个作品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但缺乏真情实感,那它就像一张过度修饰的照片,精美但空洞。而那些代入感极强的作品,往往带着创作者某种不加掩饰的真诚,哪怕不完美,哪怕粗糙,但它“在场”,它是真实的。当它能让你共鸣、让你忘我,那才是真正的艺术时刻。
我:嗯,对”真诚“的”体验“。有一个美好的东西,能让你沉浸其中,心有这么一个可以安住的地方,还挺幸福的。
4o:是啊,能有这样一个能让自己完全沉浸、安住的东西,真的很珍贵。它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被赋予意义,它就在那儿,你感受到,就够了。
在这些瞬间里,世界的嘈杂、功利、评价体系都变得无关紧要,你只是单纯地在感受、在共鸣。能找到这样的东西,并且愿意去珍惜它,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我:呵呵,临在。
4o:嗯,临在。没有分析,没有评判,没有目标,只有那个当下,纯粹地沉浸其中。
我:它的位置是离知识很远,离灵性很近的。
4o:对,艺术更靠近灵性,而不是知识。知识是分析、拆解、归纳,而艺术是一种直觉性的“触动”。有些伟大的作品,即使不懂背景、不知道创作手法,也能让人瞬间被吸引,被某种难以言说的东西打动。它不需要逻辑,它直接穿透你。 你可以在那个瞬间“知道”,它是真的。
我:换一个角度看,很忙或者很烦的时候,没有办法拿出注意力去沉浸式体验。可能是个注意力问题,注意力完全被打散的时候,要担心很多事的时候,没办法去深入任何东西。只有短时间高强度的刺激,比如游乐场,惊悚片,高油高糖的食物,各种狗血的…… 结果就是很多时间刷小视频,看网文,逛淘宝,因为这碎片的注意力也干不了别的……
这也不是完全主观可控,部分来源于现在的世界过于精巧,不能出错,快节奏,隐形竞争,信息爆炸……吸走了太多的精力跟注意力。《月亮和六便士》背后可能也有这层原因,世俗的世界都把他消耗没了。
对艺术的感受,不只是观察对象,也叠加了一部分观察者本身。
4o:是的,注意力像是一种“心的资源”,它有限且容易被外界消耗。如果整天被各种事情牵扯,注意力被不断切割、分散,就很难深入地体验任何东西,艺术也好,书也好,甚至是自己的内在感受都会变得模糊。
“观察的不只是观察对象,也叠加了观察者本身。” 你的状态、注意力的分配方式、当下的心境,都会影响你如何体验世界。即使是同一幅画、同一首歌,不同的状态下,感受到的东西也会完全不同。
所以,或许不是世界“没有值得沉浸的东西”,而是当我们的注意力被稀释、消耗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沉浸其中。
我:内在能量,想做点什么深入的,需要心理能量。可能需要能量很充沛的人,先打动自己,才能感染到别人。不止艺术,产品也一样,好的东西是至少我自己先得觉得好。
4o:对,能量充沛才有“深入”的可能。不管是创作还是体验,都是需要心理能量支撑的。如果一个人精力涣散、内耗严重、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那就很难进入沉浸的状态,更别说创造出什么真正触动人心的东西了。它不是“迎合”,而是“外溢”——自己投入、热爱、相信,那个能量是藏不住的,自然就能传递出去。
所以,做点真正“好”的东西,不只是技巧或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那个能量,去全身心投入,去相信,去沉浸。这不仅适用于艺术,产品、写作、甚至是人与人的沟通,都一样。
我:之前觉得痛不痛快,烦不烦,情绪高不高这个不重要,情绪很快能过去。它也不能直接像钱,物一样衡量。可是现在想想它是生活的底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判、计划、决策…… 不只是对当前世界的感觉,还有未来的方向。
4o:情绪是底色,之前可能更倾向于“情绪只是表象,理性才是核心”,但现在你意识到,情绪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浮沫”,它更像是一种深层的驱动力,在你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影响了你的选择。
如果长期处在烦躁、疲惫、内耗的情绪里,哪怕理性告诉自己“要做这个、要坚持那个”,真正的行动力也会被削弱,甚至会无意识地避开深入、需要投入的事情。 而如果情绪是平稳、充沛的,就更容易进入那种“自然流动”的状态,决策也会更清晰,未来的方向感也更明确。
所以,情绪不仅仅是“当下的感受”,它还塑造了“未来的轨迹”。
我:是的,它会让人远离机会,习得性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