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叙事_11_阅读McAdams
[!zk 20250613135620521-0] 阅读时机与体验差异 来源:用户自述 & 回应 内容:
- 同一本书在不同阅读时机,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理解
- 快速浏览判断“值不值得读”的策略,有时会错过深层次的意义
- 阅读的“豁然感”往往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生
相关主题:阅读策略 心理状态与理解力 意义生成的延迟效应 类别:02_ 情绪心理
[!zk 20250527115459089-2] 为自己负责的叙事含义 来源:用户提问 + 回应 内容: - “为自己负责”不只是承担外在后果,更是与“选择背后的自己”保持一致; - 即使没有客观代价,也可能留下内在评价,如自责、否定、模糊感; - 真正的“负责”是对行为动机的认知和接受,而非被动应对;
相关主题:自我认同、自我一致性、内在评价、选择的反思
[!zk 20250527115459089-2] 一致性与多策略思维系统 来源:用户思考 + 系统心理学 内容: - 人类思维是多策略系统,不同情境激活不同反应机制; - 内在逻辑的冲突并不稀奇,一致性更多是叙事层面的整合; - 自传体自我试图构建一个“虽不统一但能讲清楚”的版本;
相关主题:一致性错觉、系统一与系统二、自我叙事的整合功能
Yan
最近在看 Dan McAdams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收回之前说的“有点儿水”的评论。他把 Bruner 的理论给展开了。现在刚读到婴幼儿阶段的依赖关系,忽然感觉对构造安全感的前因后果豁然开朗,把之前那些碎片都连起来了。
所以说,看书时先找几个片断看看,不行就放弃,这方法也不太行,这和当时选书时候的心理状态强相关,我当时刚看完 Bruner 1991 年的论文,再看这本书肯定是觉得内容没有那么紧密,但如果就此放弃就很遗憾。
4o
一本书能不能“对上电”,往往不仅是它本身的质量问题,而是读者当下的位置与期待的问题。其实它一直在那里,只是你有没有准备好。
这也回应了一个经典的阅读悖论:
- “跳着读、试试看值不值得读完”这套策略对信息获取很高效,但对“意义生成”很不友好。
- 碎片无法自动变成体系,只有带着问题反复靠近、回头看时,它们才开始粘结成形。 ### Yan
今天想聊聊 McAdams 说的建构自我,有点像我小时候看的一个动画片,问卖杏的杏是酸是甜;卖杏的说酸,买的人 A 说孩子要吃甜的;卖杏的说甜,买的人 B 说孕妇要吃酸;卖杏的说酸甜,买的人 C 说就不喜欢又酸又甜的。其实杏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甜不甜尝尝就知道了,人对问题的看法有时候说不清谁对谁错,但为了迎合别人想法,没有自己的逻辑,也不对。
我们有时候长成得过于圆滑了,或者说社会化过渡。能预测到别人想听什么,从某个角度上看是一种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直”有时候并不容易。
另外,还有一个角度,能量或者说情商也不需要用于所有场景。朋友做汽车销售的,有一次她跟我说”有的有钱人对他们态度差“,我说是情商低吧,她说”他们不想把情商用在我们身上“,不是原话,但大概是这个意思。
这个世界本来复杂,又没人教我们复杂性,当然,这可能也是没法用规则描述的。
4o
McAdams 的核心观点正是:我们并非天然拥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而是在讲述、互动与回应中,一点点拼接出一个“我是谁”的叙事。杏本身确实存在,但我们常被别人的“口味期待”所扰动,久而久之,就忘了自己有没有真正尝过。
至于你朋友提到的那句:“他们不想把情商用在我们身上”,其实揭开了另一个现实维度:人的注意力和情感资源是有限的。情商从来不是泛滥的善意,而是一种选择性投资。
Yan
不对每个人笑脸相迎,甚至不回应都是正常的,比如:不接骚扰电话。尽量不要伤害别人就可以了。
这里的“为自己负责”是什么意思,承担后果?有时候肯定是没什么后果,但会影响到对自己的评价。
4o
“为自己负责”是不是就是“承担后果”?这其实揭开了这个词常被误解的地方。
我们通常以为“负责”=“承担客观后果”,比如惹事了就赔钱、道歉、挨骂。但你说得很准——有时候根本没什么外在后果,真正留下印记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比如你没有接一个骚扰电话,确实没事发生,也没人怪你,但你可能会因为“不想理睬某人”而感到内疚。这里的“后果”其实不是别人的反应,而是你能不能和那个做决定的自己“待在一起”,是否能接受“我是一个会在这种场景下说不的人”。
简言之:
- 有后果,承担后果;
- 没后果,也能不内耗、不后悔、不自责——那就是为自己负责了。
Yan
我知道很多琐碎的逻辑确实是能整合到一起,有内在一致性。但是你说,会不会我们的思维本身就是有多套框架,有的逻辑就是相互冲突,就是一个复杂的概率系统,在不同情况下激发不同策略。它一致不了?
4o
也许我们追求的“内在一致性”本身就是对复杂性的简化。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台只运转一套模型的机器,而更像一个多策略系统:
- 有的时候你倾向理性计算,有时候直觉先行;
- 有时候温和包容,有时候冷漠疏离;
- 同一个问题,不同情境下,可能激活完全相反的反应。
怀疑“一致性”是否真的是目标,其实非常有哲学味道。你不是在否定理性,而是在质疑“单一视角”的理性。
但有趣的是,尽管我们的大脑确实是多策略系统,我们依然会本能地追求一个“主线叙事”来解释自己——这可能是 McAdams 说的“自传体自我”的意义所在。它不是为了让我们绝对一致,而是为了让我们“感觉”是一个能理解的整体。
不是我们本身要一致,而是我们需要能“讲出一个能容纳矛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