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格行为模型_读后感
读后感
最近在看行为心理学,很大的收获是:让想做的事变容易,让懒变成一种助力。
《福格行为模型》主要讲通过行为设计培养习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在于,我开始使用一些方法:把内容串联起来,比如创建索引和说明文档,以及整理信息。比如:
- 把能让我放松、调整状态的视频都放在一个文件夹内。
- 把看了一半的视频归类到一个文件夹内。
- 将录制和编辑视频的流程以及相关文档链接汇集到一个文档里,这样就不会每隔几个月重录时又从头开始寻找。
- 整理出常用的 prompt,并把它们放在一起。
这样不仅方便了许多,还能让一些细碎复杂且需要反复操作的事务节省大量脑力。原来我对这类事情的认知是:做得多了自然就会记住,不用刻意去记。但实际上,两次操作之间可能会间隔很长时间,过程和细节可能过于复杂,很容易漏掉,随便一记,想找的时候却找不到了。
之前我一直以为,目标感和意志力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想做,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然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事情千头万绪,并不能将每件事都排在很高的优先级上。遇到稍微困难一点、不够迫切的任务,常常会选择往后放,最后就不了了之了。这本书最核心的观点是:找到方法,让行动变得“容易”。
另外,这里提到了“重新训练大脑学会从消极思考转为积极思考”。原来,我以为这不太可能,但这里介绍的方法比较简单,可以试试,就是做好后刻意“庆祝”。
对看书这件事有一个感悟,如果没有和我碰撞出更多想法或者改变行为,这书基本就白看了。
讨论
Yan
《福格行为模型》核心的观点是:找到方法,让行动变得“容易”。
奇怪的是,有时候我会刻意让自己去做难的事情,甚至先把最难的部分摆在前面,好像这样做就能证明些什么。但有时仔细想想,这些目标本身可能并没有多大意义。你说这是啥原理?
4o
于是当你主动把“最难的”摆在前面,其实不完全是解决问题,而是在对自己说:“看,我是有能力的,我不是逃避的人”。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证明,而不是任务本身。于是任务是否有实际意义,反而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通过做难事来获得心理平衡,弥补“容易放弃”的内疚感。
Yan
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局部最优解:难的都能做,容易的也不在话下。但往往也只是短时间的目标,不能坚持太久。实际是不同维度:难的能短时间坚持,但不能长时间执行。
4o
“难的都能做”确实能证明能力,但它证明的是爆发力,而不是耐力。生活里真正有复利效应的往往是容易但长期的行动(哪怕看起来没那么酷)。
你现在像是个习惯去挑战“魔王副本”的玩家:打一次很爽,但升级靠的还是“日常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