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今天早上连看了三篇水文都是因为之前关注了公众号,系统推送给我的。这几位也写很棒的文,但可能是立下了日更或者周更几篇的 flag,实际上又不可能频繁产出高质量的文章,就出现明显凑数的情况。

反思

为什么会这样,这么做的动因到底是什么?

目标

究竟日更多满足了谁的需求?很可能是平台的需求,平台可能会因为鼓励频繁发文而给你分配更多的曝光量,这也是收入的来源。

但不一定是读者的需求。比如坚持一年日更,如果内容跟不上,只是凑数,咱先不说对世界有什么意义,对自己有什么意义。针对读者,日更也不一定吸粉的行为。回想咱们自己关注的日更公众号,对日更文章的打开比例是多少?

我们也接收 RSS,但是我们会收录日更吗?尤其是个人每天更新好几篇的?显然不会。个人不可能长期保持高质量的频繁输出,而且推送过多可能导致信息过载。你还需要自己过滤这些信息,反而给自己找麻烦。

我觉得写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有感而发,而这种感肯定不能定期发生,大概也不能以此谋生。
  • 量产,这种就像生产产品一样。与经验丰富的团队相比,个人很难达到类似的效果。
  • 科技与狠活,利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如自动生成、扩展、总结、翻译和转写等。对于这种写作的未来发展,目前还无法预见,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我觉得对于作为副业偶尔写写的人来说,当修身养性就好,偶尔收点小钱开心一下,就别指望靠它发财了。

动因

反复衡量,决策,摇摆不定,在纠结中耗尽热情,这可能是件坏事。相反的,凭借思维惯性,不断确认自己的正确性,这就对吗?人天生就有这种倾向:投入越多越不想改变?可能定时反思并及时纠错可能比坚持更为重要。

也有人说这是输出倒逼输入,给自己一个学习动力。这确实是一种学习方式,输出能更好的掌握学习的内容,只要真有输入不糊弄,没毛病。

期待的影响

最近在看 Cristina Bicchieri 的《Norms in the Wild》。“in the Wild”是指实验室之外的现实世界,“Norms”则是指社会规范,整体是讲社会及周围人期待对个人决策的影响,而 Norms 又包含从教育中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

比如在高速公路大家超速,又没摄像头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意志驱动的,实际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