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与控制感
1 总结
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受控的行为,即使发生了也打断不了内部的重复动作。也许这些只是小事,把小事看得太严重,是否也是一个问题?与 4o 讨论到习惯、掌控感、不甘心和一些应对方法,最后聊到如何构建自我,犯错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2 精华
- 控制感错觉:通过“做点什么”,即使是无效的,也能 假装自己掌控了局面。因为比起什么都不做,这至少是个行动。
- 本质上成瘾不仅仅是“喜欢某件事”,而是 大脑依赖某种方式来缓解焦虑,重建掌控感。
- “焦虑”背后一方面是不确定,也可能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我无法解决,而又面对不了这样的自己?接受不了现实中的自己?
- 真正的掌控不是“必须解决它”,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
- 高效的人调整方向,低效的人撞南墙。
- 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一次数据更新,帮助你不断调整参数,让自己变得更强。真正的失败是“停止学习”,而不是“做错了什么”。
3 对谈
3.1 强迫症
我:发信息没收到回复,就不停刷新;不停打开股票账户看……有点强迫症的感觉。如果没得到答案,或者没得到想要的答案,就停不下来,这是什么问题?好像这种无法控制和成瘾有点像。
4o:这种行为确实和“强迫性重复”或“即时反馈成瘾”类似,背后可能涉及:
控制感缺失:当你无法掌控结果,比如对方不回电话、市场不受控制,你可能会通过“持续行动”来弥补这种无力感,希望最终得到一个明确的回应。
焦虑驱动的确认需求: 你的大脑可能默认“必须有个答案”,即使是坏的,也比“不知道”更能让你安心。这种不确定性会触发焦虑,而重复行为是缓解焦虑的方式。
多巴胺循环:每次你刷股票账户、刷新信息,都会期待一个“可能有新消息”的微小奖励。这类似于社交媒体成瘾,期待的“新信息”会带来短暂的快感,但也让你更难停下来。
如何调整?
- 设定“停点”:提前规定,比如拨打 2 次电话、不管有没有回复,停止 1 小时再看消息,训练自己接受不确定性。
- 用理性干预感性:问自己:“我现在这么做,是因为真的有帮助,还是仅仅为了缓解焦虑?”
- 替代性活动:如果只是为了寻求确定感,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记录自己的感受,转移注意力,做点实际能掌控的事情。
要试着在“没有答案”时也能安心停下,而不是靠外界回应来让自己平静。
我:底层的原因可能是焦虑,不可控,某种危险的信号。有时候我在高位买了股票,市场波动大就会这样:这个东西对我很重要(至少当时那个点觉得重要),却不可控。所以有人明明知道在某个时点会亏很多,还是强制自己清仓了,因为这种感觉太难受了。或者应该选择自己能驾驭的游戏。
4o:当某个东西在特定时刻对你来说“很重要”,但你却无法控制它的结果,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这种情况下,人的大脑往往会 优先选择降低焦虑,而不是做理性最优的决策。
因为:
- 大脑厌恶不确定性:人比起“亏损本身”,更难忍受 “不知道会不会亏”。很多人不是赌输不起,而是输完以后焦虑到无法忍受。
- 短期情绪大于长期理性
- 控制感错觉:通过“做点什么”,即使是无效的,也能 假装自己掌控了局面。因为比起什么都不做,这至少是个行动。
怎么办?
- 选择自己能驾驭的游戏
- 设计“停损点”和“停看点”
- 练习忍受“不知道”: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立刻有答案,试着和“不确定”共处,比如 倒计时 30 分钟后再看,让自己习惯延迟反馈。
我:是的,其实当时买的并不多,不完全是钱的问题,也有点怕自己犯错。这种重复性动作和成瘾有点像,你说成瘾与驾驭感有关吗?
4o:是的,成瘾和驾驭感(控制感)关系很大,本质上成瘾不仅仅是“喜欢某件事”,而是 大脑依赖某种方式来缓解焦虑,重建掌控感。
为什么成瘾和控制感有关?
- 失控 → 用可控的行为补偿
- 即时反馈让人误以为在掌控
- 成瘾是为了逃避不适(不焦虑)
如何打破这个循环?:
- 区分“有用的行动” vs. “为了控制感的伪行动”
- 延迟反馈,训练“忍受未知”
- 建立更可控的“成就感”: 比如学习、写作、运动,这些是你真正能主导的事情。
你害怕的可能不是“亏钱”,而是 面对自己可能犯错的事实。但人一定会犯错。
我:所以解决焦虑的核心是掌控感,如果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也可以行动:做点有掌控感又正向的事,自行建立一些正反馈、成就感。
4o:如果现实问题无法立刻解决,就主动做一些 能带来自主感、成就感的事情,让大脑有安全感。
训练自己在不确定的状态下也能安心,比如告诉自己:“现在的未知并不等于危险”。当你能掌控自己怎么看待焦虑,而不是被焦虑推着走,焦虑就没那么可怕了。
我:“焦虑”背后一方面是不确定,也可能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我无法解决,而又面对不了这样的自己?接受不了现实中的自己?
4o:焦虑的两种来源:对“不确定”的恐惧(大脑讨厌“悬而未决”的状态);对“无法解决问题的自己”的抗拒,这可能是更深的痛点:能力不行,品质不行。
如何面对?
- 承认自己无法掌控一切,但仍然可以选择
- 接受“自己也会无能为力”
- 把注意力放在“能做的事”上
我:是的,面对不了自己的无能为力,解法的核心是接受,控制那些可控的。
4o:接受 ≠ 认输,而是放下“必须控制一切”的执念,但仍然可以选择如何面对。专注可控,不纠结不可控。
当注意力从“纠结无法掌控的部分”转移到“行动可控的部分”,焦虑自然会减轻。
我:你说控制欲强指的是什么?是什么都想控制,还是接受不了控制不住?
4o:你的情况更偏向 第二种,本质上是 不愿面对自己无法掌控时的无助感,所以会本能地去 制造控制感。是想控制自己在面对不确定时的焦虑。
我:为什么有的人控制欲更强?
4o:控制欲强的核心原因通常是恐惧(怕失控)、责任感(必须搞定)、完美主义(不能出错)或习惯掌控(享受主导)。有的人是性格使然,有的人是成长环境塑造的,关键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信任世界可以运转,还是觉得“如果我不操心,一切都会乱套”?
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再底层,我觉得人也通过内部条件和外部反馈来塑造思维,在多数情况下可能接受到的都是正反馈,才能强化这种行为。所以,可能他常常是或者曾经是掌控者。
4o: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发现,控制一切能带来好结果(比如工作上高效、有条理;家庭中掌控局面得到赞许),那么他会通过 正反馈 强化这种控制行为。这种反馈让他认为“控制是成功的关键”。
个性与习惯的塑造:如果他从小就是一个比较 谨慎 或 责任感强 的人,可能会认为“如果不控制,事情就会出错”,这种 个性特质 本身也会使得控制欲更强。
控制感 本身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甚至可能激活大脑的 奖励系统,让人在“掌控”的过程中感觉到 安全 或 成就感。
控制欲强的背后:强项与脆弱的双面性:
- 强项:对外部环境的把握和掌控,使得他们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 效率高、决策快、执行力强。在高压、复杂的环境中,控制欲强的人往往能找到方式减少不确定性,保持稳定。
- 脆弱面:这种“控制欲”背后,可能有着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或 对失败的过度焦虑。如果外部环境不允许他们总是掌控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力,焦虑甚至失控。
我:外强中干,嘿嘿
4o:这种“外强”的控制欲,实际上是在 避免面对内心的不安全感。一旦外部的掌控力无法奏效,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的不适甚至崩溃。这种“外强中干”其实常常是过度依赖控制来对抗内心的不安。不过,一旦能接受自己有时无法掌控一切,并允许自己有些不确定或不完美的空间,反而可能变得更加稳定和内心强大。
3.2 不甘心
我:还有一种类似的强迫症,又不完全一样。这两天我在试一个 api 做 demo,一直各种问题没试出来,中间我有好几次都可以换个东西来 demo,但是,我就是退不出来了,直到最后做出来,或者完全把时间耗光。我的理性完全打断不了这个循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4o:这种情况确实有点“强迫性坚持”的感觉,类似“非要搞定不可”的状态,即使有更好的选择也很难转向。
从机制上看,这可能涉及几个方面:未完成效应,损失厌恶 & 沉没成本,控制感 vs. 现实的对抗,心理惯性 & 任务闭环。即使理性告诉你该换个方式,但大脑还是会自动回到原来的路径。
如果你想减少这种循环,可以试试:设定退出条件,物理打断(比如站起来走一圈、去喝杯水),换个角度看待放弃。
有时候,真正的掌控不是“必须解决它”,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
我:真是一开始只是想试试,投入越多越不能放弃。我真的有试过退出条件,再试最后一次,最后一次…… 还控制不了,下回我试试物理打断。这个东西能从根上解决一下吗?
4o:这本质上是心理惯性 + 沉没成本 + 掌控欲结合的结果,要根本解决,核心在于改变对“退出”的认知。
我:“高效的人更擅长切换策略。” 这个可能对我是有效的,因为我想做一个高效的人,要不你再给我想下后半句,比如低效的人…… 我知道这个过于教条了,但是现在这个状态太耽误事了。
4o:更犀利一点:“高效的人调整方向,低效的人撞南墙。”
你是想成为“能搞定问题的人”,而不是“死磕到最后一秒的人”,对吧?那就让自己变得更擅长调整,而不是更擅长坚持。
我:哈哈哈哈,可以。明知道不值得,但是停不下来,然后就很有怨气。
4o:这其实是“双重消耗”——不仅事情本身在消耗你,意识到自己停不下来也在消耗你,最后就变成了怨自己 + 怨事情,恶性循环。
我:可能一切的怨的核心都是怨自己。
我:我又整个看了一下今天的对话,其实都是一些小事,不至于涉及到自我否定,自我评价这些吧?我不知道会不会是咱们太上纲上线了,还是上层表象的矛盾就是下层的不稳定引起的呢?
4o:从你的描述来看,表面上是一些小事,比如停不下来、执着死磕、怨自己,但它们的共性是:
- 理性知道不值得,但感性控制不了(比如知道该换策略,但还是死磕)。
- 当事情失控时,会有额外的情绪负担(比如怨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满)。
可以轻一点,把它当作一种习惯性反应,就像肌肉的应激反应一样。所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上纲上线”,而在于你觉得这种思考方式对你有帮助吗?
3.3 J 人
我:可能还是因为我是 J 人,追求确定性,有了计划就不太愿意调整。
4o:确实,J(Judging)型人格更倾向于制定计划、追求秩序和掌控感,所以当事情偏离计划时,会本能地想“把它拉回正轨”,而不是立刻调整方向。你可以试着把“调整”也纳入计划。
我:为什么一点小错不敢出,好像一旦失败,就会怀疑自己能力不行或者品质不行,按理说肯定不至于。
4o:这其实是 Ni(内向直觉)+ Fe(外向情感)+ J(判断)共同作用的结果:
- Ni 让你寻找深层次的联系——你不会只把错误看成“一个孤立的小事”,而是会思考它是不是某种更大问题的信号。
- Fe 让你很在意外界反馈——如果失败带来了负面评价,你可能会比别人更在意。
- J 让你倾向于追求稳定和确定——小错会让你产生“不确定感”,而你本能地希望维持“我是可靠的、稳妥的”这个自我认同。
我:最核心的是调整对失败的态度。也对,我要是个模型,要是不试错,不出错,那怎么调优呢?
4o: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一次数据更新,帮助你不断调整参数,让自己变得更强。真正的失败是“停止学习”,而不是“做错了什么”。
我:是这样啊?可是为什么之前会觉得出错那么可怕呢?或者我一直在维护一个小我的自我形象,达到了一些指标就是加分,失误就是减分。
4o:你可能一直在维护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并且用一种“加分/减分”的方式评估自己。但这种评价体系过于刚性。
你的思维模式可能更偏向“稳定积累”,而不习惯“试错式成长”。如果你的“自我形象”是固化的,那每次出错都会感觉像是“崩塌”了一块。但如果你把自己视为一个动态优化的系统,那出错就只是调整,而不是“形象受损”。
我:对,是自我感,自我感是固定的还是动态的差别。
4o:你可以试着这样问自己:我是一个“结果导向”的人,还是一个“进化导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