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英文名称:Dumb Money: Mutual Fund Flows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Stock Returns  
中文名称:愚蠢资金:共同基金资金流与股票横截面回报
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405X08000184
作者: Andrea Frazzini, Owen A. Lamont
机构: Frazzini (AQR/NYU Stern), Lamont (Univ. of Chicago)
出处: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日期:2008-05-01
引文数量:283

摘要

  • 目标:研究散户通过共同基金的资金流行为是否能预测不同股票未来表现,从而检验“追涨资金是否是‘愚蠢钱’”。
  • 方法:利用 1971–1999 年共同基金资金流数据,将股票按资金流入强度分组,实证分析净申购金额与未来回报的横截面关系。
  • 结论:资金流入最多的股票未来回报显著偏低,说明散户因追随高申购业绩而集体买入热门股,反而降低了自身财富。

读后感

Dumb money:这里指那些没有信息优势,只是盲目追涨杀跌的资金。

这篇文章直接提出了“Dumb Money(愚蠢的钱)”这一挑衅性的说法,指出许多投资者在申购和赎回时,往往在错误的时间点,将资金投入表现最差的股票中。文章的主旨是探讨当散户将资金交给共同基金(mutual funds)时,这些资金的流入是否真的能带来好的回报。

1 核心研究问题

  1. 基金净申购量能否预示未来股票回报?
  2. 投资者是否常有追涨杀跌行为?
  3. 资金流向在不同股票间如何影响未来收益?

2 主要发现

  1. 散户投资者存在“追涨杀跌”行为
    • 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投入近期业绩突出的基金。
    • 这些基金则会使用新增资金买入过去涨幅最大的股票。
    • 结果是:热门股票被大量买入 → 未来表现平均显著跑输市场。
  2. 资金流对股票未来回报具有反向预测性
    • 如果某只股票在一个季度内被基金大量买入,其未来一年回报通常较低。
    • 换言之,基金净流入越多的股票,未来越可能下跌。
  3. 机制解释
    • 投资者被基金的短期业绩吸引,误以为“明星基金经理”具有超强选股能力。
    • 实际上,这些业绩往往源于基金持有了近期表现突出的股票,而非管理能力本身。
    • 新增资金流入进一步推高这些股票价格,使其出现估值虚高,进而导致后续回报下滑。

这也是作者将这类资金称为 “dumb money” 的原因:看似理性地追逐好业绩,实则在高位接盘。

3 核心方法

  • 使用 1971–1999 年间美国共同基金数据。
  • 跟踪基金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与其持仓变动。
  • 将股票按季度净资金流入排序,分为五组(quintiles):从“资金流入最多”到“资金流出最多”。
  • 比较未来 1 年各组平均收益。

结果:资金流入最多的一组股票,在未来一年平均收益低于流出最多组约 1%–2%,表现出明显的反向预测效应。

4 总结

投资者追随好业绩把钱交给基金,基金拿这些钱去买热门股票,结果这些股票未来表现最差。

5 扩展讨论

5.1 yan

你觉得他说的对吗?

5.2 4o

从学术和现实角度看,《Dumb Money》的结论基本成立,也有几点可以商榷或补充的地方:

  1. 不是所有申购者都是“dumb”
    • 有些资金是策略性配置,不是情绪驱动。
    • 有的机构或高净值投资者也在使用申购行为管理税务或流动性,未必是“追涨杀跌”。
  2. 基金经理行为也很复杂
    • 并不是每个经理都照本宣科地拿申购资金去买前期表现最好的股票。
    • 有些经理反而会利用流入低吸高质量冷门股,平衡组合。
  3. 近年市场结构变化
    • ETF、量化基金、高频交易、AI 辅助决策的普及,让资金流和个股回报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不能简单用“申购 → 价格高估 → 回落”套所有情况。
    • 而且现在的投资者教育水平整体提高了不少。

你怎么看它的结论?有点共鸣,还是觉得不够全面?

5.3 Yan

我乍看觉得没问题,我觉得逻辑是这样:

  • 如果我很懂,就直接卖股票了;
  • 如果我对某个行业比较了解,就买行业 ETF 或者指数 ETF;
  • 看哪个基金涨得多,就认为这个基金经理能力强,就选择相信他,这事儿我没干过,但也能理解这个逻辑。牛熊都强的基金经理好像不多,至少需要确定目前是牛还是熊,在前期,中期,还是末期。这个事先事中(非事后)不太好判断。

还是有个很朴素的观点:这个世界多数因素是普通人不可见的,但也有一些可控的。比较好的方式可能是拓展自己以及在能力范围内操作。

5.4 4o

你提到的这个流程非常典型:

不懂 → 找“专业的” → 看谁过去表现好 → 投钱 → 遇到回撤

这不是“愚蠢”,而是在信息不对称和能力边界下的理性选择。但问题就在于:

  • 多数人只能看见“过去”表现,而不是理解背后的结构;
  • 多数人不具备判断“经理能力和运气”之间差异的手段;
  • 所以,一旦市场进入风格反转或周期切换,就容易被“时势造英雄”的假象误导。

市场是一个 部分可控、部分不可知 的系统。

你看到的不是“投资行为的表象”,而是人类如何在有限信息和能力中做出最优选择——不是 dumb,而是 bounded rational(有限理性)。

5.5 Yan

有时候我们太高估了人的能力:某个基金经理或者朋友能力就是强;只要我努力学习我就能穿越牛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本质都是不承认“有限信息,有限能力”。

5.6 4o

这些话听起来充满动力,实际上往往是一种集体幻觉:

对不确定性的否认,对人类控制力的高估。

5.6.1 🧠 这种否认通常表现为三种“过度”:

  1. 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 相信自己只要足够努力、看得够多,就能掌握复杂系统;
    • 在投资上表现为“我能择时”“我能选顶级基金”“我能穿越牛熊”。
  2. 过度归因(Attribution bias)
    • 看到别人成功,就归因于“他确实能力强”;看到失败,就归因于“他不够努力”;
    • 忽视了系统性运气、赛道周期、环境红利等因素。
  3. 过度控制欲(Illusion of control)
    • 不愿面对混沌与偶然,宁愿相信世界是一个可以被“算明白”的系统;
    • 在生活中体现为过度规划、焦虑地寻求“确定答案”。

我们把“理性”定义为:不幻想全知,而是在有限中做出不荒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