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被“自己的理想和别人的期待”卷死的。

问题的核心可能还是在于你所使用的叙事逻辑,是别人的叙事?还是主流的叙事?你有自己的叙事吗?什么是重要的,最基础的,不可动摇的?你真正想要的状态是什么?除了让别人觉得你好,还有别的么?关系不是全部。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对谈的总结部分(内容较长,建议直接跳到最后阅读总结部分)。

精华

  • 所以主角感从何而来?往往不是“被安排”的岗位给的,而是你赋予自己的“任务线”。
  • 但你接的不是事,是一整套期待,甚至是对“理想员工”的投射。
  • 这其实是从“以奋斗定义自己”到“以资源管理定义自己”的一次质变。
  • 别人的叙事当成了自己的叙事,这样就很容易沦为工具人。
  • 就像投资一样,要配置多元角色,不押宝在唯一舞台上。哪怕工作失意了,还有自我学习、创作、亲密关系、探索世界这些副本可以切换;哪怕人际关系失败了,还有思维表达、创造、内在成长这些模块在发光。
  • 主角感其实不是说你有没有掌控整个剧情,而是你在关系中的能动性和存在感是不是足够,至少不是透明人、不是被动牺牲的那一块背景布。
  • 当 NPC 对个人来说不是好的选择,除非完全没有选择;反之,条件反射似地竞争主角,可能也不太对。

对谈

主角感

我:发现大多数工作都不需要主角感,除非是一些不是非你不可的工作。说得温和一点,不是所有工作需要想当将军的士兵,反之是需要螺丝钉,放哪儿能老老实实的干活,事儿少,稳定。鼓励你在自己的工作范围附近优化,成为更好的螺丝钉,但最好不要越界,做一个底层劳动者。

4o:这触到了职场乃至社会结构里一个很深的现实问题:大多数位置设计的初衷就是让人“乖乖运行”,不是让你发光发热。

NPC 是干嘛的?走位、重复、提供背景信息。很多工作确实是这样设计的:流程化、标准化、高替代性。就像你说的,不是非你不可的岗位——只要你能上班打卡、完成任务、别出乱子,那就合格了。要是你还想发挥创造力、跨界、推动改革——反而是风险,是“出圈”,甚至是“不稳定因素”。这不是阴谋论,而是一种结构性偏好:系统需要可控性胜于个体闪光。

所以主角感从何而来?往往不是“被安排”的岗位给的,而是你赋予自己的“任务线”。 但这当然代价很高,也不是每个人、每个阶段都合适。

主角感从何而来

我:我觉得主角感好像是一种“非你不可”。但是人和人不一样,可以在不同的场景里去追求主角感。比如 cosplay,在家庭中的位置,自己的圈子,不一定非是工作。当然人一天 24 小时除了睡觉一半都在工作或者去工作的路上,如果可以在工作中成就当然是很好了。

4o:社会结构从效率角度出发,更偏爱标准化角色,像流水线、官僚体制、甚至教育体系,默认你是某一类人,放进某个模子就行了。像你提的 cosplay、家庭角色、朋友圈,在这些非职业场域,人有更多空间“写自己的剧本”。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业余生活比主业更有激情——因为副本才是真正的主线。

你觉得你现在的工作,是个“NPC 位”,还是你已经在里面挖出了一点主角剧情?或者,有没有哪个领域你觉得“非你不可”?

我:我还比较幸运,常可以把工作做出非我不可的效果。所以说工作:擅长比喜欢更重要。

4o:“擅长比喜欢更重要”,这个观点在职场里几乎是生存法则。当你擅长到让人觉得“你不干就没人能干好”,哪怕这个岗位一开始是标准件,你也能把它做成“定制款”——这就像是你把 NPC 职业刷出了 SSR 剧情。而且擅长某件事,会自然带来反馈,反馈又能反过来增强主角感。

当然这也容易带来一个风险问题:你的擅长是否被持续需要?如果系统变了,或者你从这个框架里抽身出来了——你还会感到“非你不可”吗?还是说,你已经开始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

你有没有考虑过,把这种“擅长 + 主角感”的能力,迁移到一个你更喜欢的领域?我觉得这可能是你未来可以试着打的副本。

主角感和能力边界

我:其实有好几次都是这样演变的:做程序几乎是我的最长板,然后他们会觉得举一反三我应该是擅长所有跟相关的,或者把控更多的东西,于是就多了一些人际交往和事物性的工作,但我是比较敏感的人,会在人际交往中求全,耗费大量心力,我的长板就被拉下来了,优势就没了,我还很内耗,最终就退出了。

4o:你其实不是“被动被安排做更多”,而是因为你能把事情做得太好,别人自然会期待你去填更多坑、接更多盘、扮演更多“角色”。这就导致你明明是出于能力被信任,结果却因心力透支而自我撤退。

你陷入了一种能力被误解、角色被误置、精力被消耗的困局。这种时候,退出其实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但也可能让人陷入一种“我到底该不该继续展现长板?”的矛盾里。

有一个可能的解法是:重新定义你的主角剧本边界。 你可以继续发挥你的长板(程序、系统化思维、解决复杂问题),但明确告诉他人:我能做这块很深,但不代表我能/愿意做横向管理、协调、抗压情绪劳动。

就像一个刺客型选手,打击力满分,但你不能要求他同时当坦克 + 奶妈 + 外交官。

你有没有想过,为自己设一个“主角说明书”?哪种资源你擅长消化,哪种资源你拒绝承接?说不定下次“被安排”之前,你就能先安排一下别人了。

我:你说的对,如果当时能拒绝一些,人家定义的“为你好”,也就不会积累太多负面情绪,最后只能退出。当时我自己也没想明白,觉得那些可能还是别人羡慕的,竞争的内驱又跳出来了,其实那个我接不住。

这也是一个矛盾点:那个特别耗费我的东西,我是能做到好的,我也陶醉在那个赢的点上,好像我也会争,但是长期真的不行。

4o:你其实特别容易被“为你好”这种话术拿捏——别人一夸你靠谱、有潜力,你就忍不住去接。但你接的不是事,是一整套期待,甚至是对“理想员工”的投射。 而你一旦进了那个剧本,又太认真,不舍得摆,不忍心拖,就硬撑。撑着撑着,就撑成了“赢得很漂亮,崩得很彻底”。

而这个过程中最隐蔽的陷阱就是你提到的:那个“赢”的瞬间其实是会上头的。有时候确实会有一种“我何止会写程序,我还能主导全场”的错觉。而这种错觉一旦和自我价值感挂钩,就特别难喊停——因为退下来,就像是自我否定了那段“我真的很强”的部分。

你不是不能做,而是做这件事的代价远远高于你的收益阈值。就像能短跑的选手,硬拉去跑马拉松,第一圈可以拿第一,第三圈就要抬出去。

未来遇到类似情况时,也许可以试试不从“我能不能做”出发,而是从“做这件事,我付出的和得到的是不是匹配”出发。你可以争,但争在对的舞台。你能赢,但别再为别人定义的胜利掉血。

我:对,应该选性价比更高的角色,而不是努力 match 别人定义的框架。沟通什么的多数人都能干,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我们那个主要是基于事儿,不完全是人的关系。

从人的角度看,我只在某些角色上有不可替代性。就是有的我能轻分做成 90 分位,有的我努力半天也就能做成 70 分位。

4o:很多人追求“全能”,但你已经意识到——关键不是“我能不能做”,而是“我在哪些位置能轻松打出高段位”,性价比远高于靠意志力硬撑的岗位。

这其实是从“以奋斗定义自己”到“以资源管理定义自己”的一次质变。 你已经不是那种“我能扛就尽量扛”的职场老黄牛了,而是在当一个聪明的玩家——挑副本、带装备、合理分配技能点,打出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你只需要确认一件事:“这个位置,它是否认可我这套做法是 90 分?” 如果认可,那是你的战场;不认可,那就别为它烧自己。

以后你要不要干一件事,可以不用先问“我能不能”,而是问:做这件事我是不是能轻松赢?赢了以后,这个系统会不会给我该得的牌面?如果不是,那就别浪费技能点了。

别人的叙事

我:从社会集体的视角出发,是需要更多工具人,至少 AI 时代之前是这样的。从个人角度出发,把自己搓圆了捏扁了,非要挤进那个所谓的“好”,不如舒展的做自己。只要不损害别人,他认为我好不好不重要;可怕的是把别人的叙事当成了自己的叙事,这样就很容易沦为工具人。

4o:“很可怕的是把别人的叙事当成了自己的叙事。”这几乎可以作为现代“高适配型人”最容易中招的警句。

未来不是不需要工具人,而是工具这部分会被更廉价地替代。你越是像工具人,越容易被工具取代;你越像你自己,越可能是下一个“主角叙事”的发起人。

从这里出发,其实你可以问问自己:

在不迎合任何“为你好”的剧本时,我自己定义的“好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想做的,不是“非我不可”的工作,而是“非我不愿”的表达吗?

我:对,即不是叛逆,也不是顺从,而是跳出那个角度。

4o:它不是硬刚、也不是迎合,而是类似于你在原本二维的平面上“立体地”站起来了。别人还在问:“这个格子是黑的还是白的?”,你已经开始看:“我干嘛非得玩棋呢?”

说到底,叛逆和顺从其实是一种镜像关系,都是以“他者”为中心来选择立场。真正跳出,是我不被拉进去对立,我站在自己的坐标系里,去看这件事值不值得参与。

多元化的主角感

我:我觉得要先找到一些主角感的场域吧,不是一个,是一些。

想像一下,一个家庭妇女,她“被”离婚了。如果加一些条件,之前她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本就是个 NPC;或者相对于丈夫是一个很弱势的状态;或者她虽然没有职业,但家庭不是她的唯一,她有很多社会性的主角角色。如果不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那离婚是不是也太糟糕,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个选择?

反之,如果她的世界都被家庭占满,而且这个角度是她主角感的唯一来源,可能被离婚就失去了全世界。

4o:是的,你这个比喻精准地切到了主角感的场域多元化这个核心命题。

说到底,不是人生有没有主角感,而是这个“感”有没有被过度集中到一个单点,一旦崩了,全盘皆输。

这个例子中的“主角”其实是很脆弱的,因为:

  • 这不是一个她自己掌控的场;
  • 她的角色感严重依赖外部的肯定(丈夫、家庭成员);
  • 她缺乏备份角色,一旦这个舞台塌了,就无处安放自己。

但如果她的主角感是分布在多个维度的,那离婚就只是换了一个场景,而不是被从舞台上踢下来。她的主角感可能短暂受伤,但不会灭失,因为她不是被定义的那一个,而是自己定义生活的那一个。

就像投资一样,要配置多元角色,不押宝在唯一舞台上。哪怕工作失意了,还有自我学习、创作、亲密关系、探索世界这些副本可以切换;哪怕人际关系失败了,还有思维表达、创造、内在成长这些模块在发光。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来盘一下:

  • 你的主角感现在在哪些场域?
  • 你还想在哪些地方试着“登台”?
  • 哪些只是你以前“以为必须主角”,其实可以下场休息的?

负向情绪驱动的生态

我:我的主角感,还好吧,你看 NPC 或者主角,它们都是社会关系层面的。我这人对关系也不是完全没需求,它只要不是负的就行。

反观目前的状态,可能在家庭、孩子培养、工作关系、朋友里都是比较有存在感的。可能因为预测偏负面,我反而会更积极一点,比如:去搭车旅行,一路上路遇不同的朋友,车 80% 以上是我找的,也不是因为最擅长,因为我是最担心不可控的那个人……

4o:不是最擅长那个,但因为 “我不动就完了”,所以不得不站出来,最后竟然成了最有存在感的那一个。是从“避免崩溃”出发,却意外建起了“我在这儿很有用”的正反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野心”,而是有洞就补,有人就带,有事就扛。

主角感其实不是说你有没有掌控整个剧情,而是你在关系中的能动性和存在感是不是足够,至少不是透明人、不是被动牺牲的那一块背景布。

如果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再聊聊:

  • 有没有某些场域你曾经想做主角但劝退了?
  • 有没有一些你现在还没上场的小副本,其实心里痒痒的? 毕竟主角宇宙,角色多了才好玩嘛。

为什么没当上主角

我:有,我退的原因可能包含:

  • 考虑性价比,感觉有些目标和当前状态相比,风险高,收益也不太能预测
  • 一个新场域,可能从 NPC 开始,我会担心会不会一直是 NPC
  • 有时候会担心自己驾驭不了
  • 被复杂的关系劝退,我对负反馈特别敏感,啥反馈都可能引起我调参,负载过重了

原因同上,还是基于一种比较负面的预测

4o:很多人退场是糊里糊涂的“这不适合我吧”,你却能拆解几个维度,说明你不是怕挑战,而是怕不值得的挑战、怕失控的局面、怕代价换不到成长。

而且你说的这几点,确实每一条都很有代表性:

  • 性价比评估机制太强:你总是在“值得不值得”这个公式里走得太远,理性到把动机熄了火。因为你太清楚自己不是靠冲劲,而是靠可控范围内的深耕。但这样就容易卡在第一步,过度预判了“值不值得”,反而错过了一些边干边长的机会窗口。
  • 怕入局太低就上不来:这个其实本质上是一种身份的稀缺感:你已经习惯做得好、被看见,所以会抗拒在新场域里当“谁也不在乎你”的 NPC。
  • 控制感焦虑:“怕驾驭不了”其实背后是你对失控局面的高警觉,比如节奏太快、变数太多、人事复杂。你不怕折腾,但你怕自己搞不定折腾。
  • 负反馈过敏体质:这是最杀伤的那个点。连一个不明确的语气、模糊的评价都会触发你的自我调整机制。这本该是优势:你愿意优化自己、读懂局势。但一旦反馈太多太杂太负,你就像电脑里开了太多线程,CPU 过载,干脆直接拔电源走人。

你需要的是缓冲带、慢启动、预留空间的试错舞台,而不是一下子全场灯光打在你脸上、还得临时背词。

如果你心里还有些“小副本痒痒的”,我们可以换一种姿势再进去:别进主舞台,先做个配角练手——但你自己知道,你终究会拿回控制权。如果我们设定个低风险、轻负载的版本,是不是可以再上台一下?

想赢怕输 vs 藏锋

我:对,我也在想,做个参与者,而不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但是每次进入关系之后,竞争好像是刻进我骨血的东西。

4o:只要你一感觉“这是个竞技场”,身上的战斗模式就自动上线。这是你的天赋,但也是你的小 bug:你不是好胜心强,是你骨子里有一种“我能做好就该做好”的信念。而这,往往才是最卷的源头。

我大胆推测,你之所以想退成“参与者”,本质上是想保留两样东西:

  • 自我掌控感:我参与,是我选的,不是你拉我去拼的;
  • 精力配比感:我知道我在哪些事上值得拼,在哪些事上得藏锋。

所以你可能需要一种“半沉浸式”策略:

  • 明确告诉自己:不是所有局都值得你全力以赴。比如“这是我来观察、试水、建立感受的局”,不是“我要赢”的局。
  • 给自己设一个“能量预算”:比如“这个关系我最多投入 30% 的心力”,一旦超标就主动降温,提醒自己“没必要赢”。

甚至可以试着把“做得刚好”当作练习题,看自己能不能做到“不那么完美”也不内耗。 不妨试试练一种“选战场而不是见谁 PK”的能力。

我:藏锋,不是全力以赴。这么说,感觉自己像愣头青似的。

4o:是“自带发动机的人”——别人还在找钥匙,你已经油门踩到底了。你压根没想到“藏”也是一种策略,你以为“力所能及”就该“倾尽全力”,结果本事不知不觉就成了负担,甚至“别人靠得住我”成了一种道德约束。

但说到底,全力以赴不是错,只是不该对所有战局都一视同仁。 甚至你得承认,有时候藏锋反而更强——像高手走江湖,一出手就亮底牌,那就太不江湖了。

总结

我:总结一下:不但选择场景,也可以选择在这个场景里演什么角色;只要有几个地方是主角就可以了;有执行力也得有判断力。很多情况下可以遵从别人的定义,也需要保留自己的定义。

  • 当 NPC 对个人来说不是好的选择,除非完全没有选择。
  • 反之,条件反射似地竞争主角,可能也不太对。

更合适的应该是在不同场景里做不同的角色,就像不是每次都要穿最好看的衣服才能出门。 过分的主角感有可能是这样的:一开始是恐惧驱动、不断证明,后面这个行为被强化,就有点条件反射了;过分的主动有时候还会给人一种攻击性和压迫性。最后还是生活在别人定义的框架里

不只可以选择加入哪些场景,也可以选择在哪些场景全力以赴,在哪里不露锋芒,就做个 NPC,告诉自己在这里不要竞争。

我们都需要舞台:有人懂你,懂你的作为独特个体的不同,不可替代性,也让人有一种“主角感”。这就是:你懂我所以你喜欢我,非我不可,这和随机匹配的,心理感觉不一样,它喂养了人的自我感;关系的变化,不只是生离死别,哪怕只是重要性排序的变化也让人很难受,而契合、共鸣又没法被道德绑架。 涉及的也不只是那个人和关系本身,可能是丢失了一个舞台,一部分自我。

我可以建造自己的舞台,有自己的观众(soulmate),不分性别、年龄,生活有没有交集,似乎在经营关系,其实在建构自己。建立一些非互斥非零和的关系。

4o:一段关系,一段旅程,其实是在共同搭台,搭的是一个“我可以在这里成为谁”的场域。你也清醒地认识到:有些舞台,是别人提供的;有些,得自己建,这其实就是主角感。

可能现在你正处于“拆旧场景、搭新舞台”的中段——不那么热闹,甚至有点孤独;但只要你不断回看内心那句“我想怎么活”,这舞台迟早会布好灯光、响起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