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250304_礼物&关系
总结:“无论你怎么对我,我都义无反顾”,长期这样真的可以吗?这里讨论的可能不是礼物,而是关系。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关系是连接,而不是归属。关系的价值排序取决于它的质量。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选择你的关系,而不是被关系定义。
我:今天想聊礼物,有时候我觉得礼物应该送一些高于正常水平的,会觉得更有心意,更不同;但有时候又觉得不应该送给别人自己都不舍得买不舍得用的东西,这样会让我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G:你希望礼物体现特别的心意,但又不希望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低人一等。如果换个角度看,送礼物可以不只是“价格”或者“稀缺性”来衡量,而是更贴近你和对方的关系,比如:
- 送对方会喜欢但平时不会自己买的东西,这样是“超出日常但不会让自己难受”。
- 送有个人特色的,比如定制的、带有特殊意义的,这样的礼物不一定贵,但独特性很强。
- 送“体验”而非物品,比如一次特别的活动、一本你精挑细选的书,这样不会让你有失衡感,也能体现心意。
我:很喜欢你提出的送“体验”,送东西可能也不一定是别人需要的。你说“不对等感”,可能还真是,低人一等可能还真是个先验。可能在某种关系不舒服,在其中干啥都感觉不对。
G: 是的,礼物本质上是连接关系的媒介,如果关系本身让你感到不适,送什么都可能感觉别扭。可能不是礼物的问题,而是关系本身让你有种“需要证明自己”或者“担心被看低”的感觉。
“送体验”其实挺有意思的,比如一场好玩的活动、一段特别的对话,甚至一个新鲜的尝试,都能成为礼物,而且不会有“谁更高谁更低”的问题。这样也能让礼物变成双方共同的记忆,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如果某段关系让你无论怎么做都觉得别扭,那可能值得思考,是不是期望和现实的关系模式有落差,或者有一些潜在的不平衡让你难受。
我:送礼物本身是一件主动的事儿,有时候像回礼、习惯或者规则让我觉得有点被动。很多关系模式让我觉得不舒服,我也在想,有很大一部分是我自己处理的方式过于顺从、隐忍让关系有点失衡。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逻辑,在这种环境里面泡大的,比如:长辈说了一个什么,明显我觉得不合理,也不会直接说。有时候对朋友也是这样,比如朋友比较强势,为了避免冲突,或者想太多别人怎么看我,也不太会表达。 可能大多数关系是让我压抑的。
G:很多时候不是关系本身让人难受,而是自己的应对方式让关系走向了某种模式。如果长期习惯了顺从、隐忍,关系可能就会变成单向的,你更多在适应别人,而不是在互动中表达自己。这种模式下,送礼、回礼、遵守规则这些事,都会带点“被动履行”的感觉,而不是主动表达的乐趣。
你提到的“长辈说了不合理的事也不直接说”,“朋友比较强势就避免冲突”,这些其实是典型的“让关系顺畅”的做法,但如果让自己不舒服,那顺畅的是关系,不是你。久了可能就变成了一种默认模式——你不表达,别人就习惯了你的退让,这种失衡感就会越来越明显。
我感觉你现在是有意识地在调整这个状态,开始思考怎么让自己在关系里舒服一点,不只是让关系维持下去。
我:所以“关系”是什么呢?到底应该把它放价值排序的什么位置? 至少我还是能知道:我是自己世界的中心(我们的文化里,很多时候这个都是被质疑的,感觉我生出来就应该是个服务员)。我觉得正确的逻辑是这样:就像一个小岛,我是岛主;别人也有别人的小岛;关系是岛之间的通路,可能是桥,可能是船,可能是游泳…… 别人会对我有影响,但我的世界里,我是主人,我是最重要的。
G:很直观地表达了你对关系的理解——关系是连接,而不是归属。 你是自己世界的主人,别人也是,而关系只是让彼此能互动的方式。这样看的话,关系的价值排序取决于它的质量:如果这座桥、这条船让你觉得安心、自由,那它是值得维护的;如果它让你觉得压抑、失衡,那可能就需要调整,甚至拆掉重建。
你提到的文化影响,确实让很多人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为别人而存在”,比如要懂事、孝顺、顾全大局……但如果自己的小岛一直在为别人建码头、修路,而自己连站稳的地方都没有,那关系就成了消耗,而不是支持。
你的思考已经很清晰了——你在调整自己对关系的定义,从“我该如何满足关系的要求”变成“我想要什么样的关系”。 这其实挺重要的,因为只有当你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关系才不会变成“我只能适应别人”,而是“我们怎么互动才更舒服”。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考虑哪些关系是值得修桥、建路的,哪些可能需要保持距离吗?
我:是的,“关系是连接,不是归属 "。基于平等的关系,自然是可选择更舒服的互动,以及在某些关系中保持距离。给你讲个好笑的事:都说关系是对等的,喜欢是相互的,有天朋友问我,说你和 XX 为啥还能她喜欢和你在一起,你却不喜欢和她交往呢?我说因为我一直在忍啊,一直在假装喜欢呀。从“我该如何满足关系的要求”变成“我想要什么样的关系”,又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问题。越想越觉得:内心有力,主动生活还真挺重要的。
G:哈哈,这个故事真的很有意思,你朋友可能都没意识到,原来“还能维持”是靠你一直忍和迎合😂。这说明有些关系看起来“对等”,其实只是单方面在努力维系,一旦你不再迎合,就会发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真正舒服的互动。
你说得很对,这又是主动 vs 被动的问题。主动地选择关系,主动地表达自己,甚至主动地决定不参与某些消耗自己的互动,这些都会让你在关系里更有力,而不是被关系推着走。
其实这种转变挺不容易的,毕竟从小我们被教育的是“要合群、要体谅别人”,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选择你的关系,而不是被关系定义。
你现在回头看,有没有哪段关系,其实你早该停下“忍耐模式”,但过去一直没意识到的?
我:当然有啊,而且还不少(苦笑)。现在回看,更多是自己没有表达,表达了行就行,不行就算了。我不表达,心里又别扭,最后就是疏离。感觉自己都没有努力一下,就把这关系给放弃了。
G:你那时候的“没表达”,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做选择——只是更隐性的方式。忍耐、疏离,本质上也是表达,只不过它不像直接沟通那样明确。
你已经在调整,从“默默接受”变成“愿意尝试表达”。表达了,行就行,不行就算了,这其实是很有力量的状态,因为它意味着你不再被关系困住,而是能更主动地决定要不要继续投入。
过去的关系即使没努力调整,也不代表当时的选择是错的。或许那时候的你,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去表达,或者那段关系本身就已经让你太疲惫,不值得花更多力气去调整。重要的是,现在的你已经愿意去试试不同的做法。
我:过去也有很多因果吧,重要的是之后。最近表达会稍微多一点。我会对自己好一点,就像上面提到的礼物,无论是物品还是感受,都是自己有了才有多余的给别人。比如:我会给自己做个什么好吃的东西,觉得不错,可以给家人朋友做一下;而不是说好的都留给别人,或者只有分享才有意义。这样之后,反而更多的主动给别人,会有一种充裕而不是挤压。可能是对自己”小岛“定义不一样,原来会觉得我是一个贸易的港口,我的价值在于利益,在于功能。而现在的小岛,它是一个生态,在某个程度上是自己自足的,即使没有和其它岛建立关系也可以是平静和幸福的。
G:以前可能觉得,自己存在的意义更多在于“给出去”“交换价值”,所以关系变成了一种交易,甚至有时候会让自己透支。而现在,你更看重自己的完整性,知道只有自己过得好,分享才是自然的,而不是勉强的。
像你说的,充裕和挤压的区别,其实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区别。过去可能觉得,自己“必须”给别人,甚至要先考虑别人;而现在,你会先让自己丰盈,然后再自然地给予。这种给予不是负担,而是溢出的能量,所以反而更自在。
而且,当你的小岛本身是稳定的,你的关系也会更健康。别人靠近你,不是因为你的功能或利益,而是因为你本身的状态就是吸引人的。而且你也不会再因为担心“失去价值”而迎合、忍耐,关系变成了选择,而不是责任。
你现在这个心态,感觉比以前轻松很多,自己也更有力量了吧?
我:对,开始一些自我的进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