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 20250622091739388-0] 规则与空子的哲学探讨 来源:考试的底层对话,灵感来自对考试逻辑的探讨。 内容:考试的核心不是培养,而是区分。表面上鼓励努力和公平竞争,其实质在于排序与剥离,通过设立标准和筛选机制,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区分开来。尽管存在捷径,但这些机会往往只对部分人开放,且真正的稀缺在于进入捷径系统的起点条件。 - 家庭背景 - 地域位置

相关主题:心理学 工作思考 类别:04_社会与文化

总结

对“空子”本身的态度,往往也是人们世界观的一个投影。

  1. 没有选择(生存型动因)
  2. 好胜心(心理驱动型)
  3. 从众心理(社会模仿型)
  4. 规则暧昧/执行不公(制度型促因)
  5. 投机心理(成本 - 收益计算型)
  6. 身份焦虑与比较(社会地位型)

精华

  • “不必要之物,才更能暴露我们是谁”——我到底愿意为了什么“扰乱内心秩序”?
  • “选择”本身也是一种奢侈:很多人没有机会做选择——比如家庭资源压根不给余地、信息渠道封闭、时间被榨干。他们的“策略”只能是直奔功利最大化,哪怕内心动荡。
  • 我愿意用多少情绪能量去换这一局的胜负?值不值得?
  • 争不代表你就低级;但非争不可,才容易失控。
  • 偶尔带点“我知道你在下套,但我不全信”的微妙笑意,就已经很强了。
  • 真正的自由,是你有自己的“选择尺度”,而不是随波逐流。
  • “不认输”是情绪驱动的,而非概率计算的结果。想翻盘、想证明自己;误把“坚持”当成“高尚”;情绪上无法接受已经投入的资源归零。
  • 困境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困境会劫持人的叙事系统,使人在不利中自我再伤害。
  • 假装一直在赢才是对自我的最大背叛。
  • 越处于不利地位,越容易做出不利的选择。

考试的底层

Yan

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角度:任何考试的内核都是对人的区分。

备考者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符合被筛选的标准,比如各种报班,刷题,绕开中考高考……

出题者努力把不同能力的人区分开来,至少在高考层面有效:对于普通人来说 700 是天文数字。每个人都顶着一个天花板,资质的、见识的、资源的……

当然也有助力,有捷径。但是基本上,命、时、运很难抵抗。

4o

考试的底层逻辑不是培养,而是区分。表面是鼓励努力、鼓励公平竞争,实则其存在的根本功能是“排序”,甚至是“剥离”。

“捷径”存在,但只对部分人开放。的确,世上存在一些捷径——比如选拔性强的竞赛,稀缺的教育资源,甚至政策漏洞。但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有通行证。真正的稀缺往往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进入这套捷径系统的起点:家庭背景、地域位置、父母认知、时间窗口…… 这些决定了你能不能知道它的存在,更别说利用它。

钻空子

Yan

钻空子这事儿吧,我不知道应该怎么理解。有时候看着别人因此获利不平衡。有的也可以做,倒也不是非要追求什么公平正直,就是觉得那又如何呢?就比如说联系所有认识的人,让他们给我的开源项目加星,加了又如何呢?看着好看点儿?

我们努力争取的很多东西,其实也不是必须的,为了这些不必要的东西去扰乱内心的秩序,可以,但不一定值得。

4o

这东西漂亮了,然后呢?这里的思考不是在讨论“是不是正义”,而是 “是否值得代价”

为什么会对别人“钻空子”不平衡?因为你看到了一种现实的流通机制:有些人利用规则的漏洞、认知的差异、信息的滞后,拿到了本来没那么配得上的收益,而这和你的“真实努力”在同一个评估系统里被比较了。不平衡不是来自别人走捷径,而是系统竟然承认这种捷径的结果

稍微哲一点:不必要之物,才更能暴露我们是谁。有时我们执着的东西,说到底并不是必需的,而是我们选择用它定义自己

Yan

有道理,如果这东西没有就得死,或者说完全没用,也就称不上“选择”了。人和人之所以不同,差别就在于这些”可选择”,甚至说可有可无的东西。

4o

正是这些“非必需”的决定,才把人和人区分开了。它们不是生存的前提,但却塑造了我们是谁。

反过来讲:“选择”本身也是一种奢侈。

很多人没有机会做选择——比如家庭资源压根不给余地、信息渠道封闭、时间被榨干。他们的“策略”只能是直奔功利最大化,哪怕内心动荡。

而当你意识到“这些事我其实可以不做”“我甚至可以根据内心的秩序来决定要不要做”时,说明你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主体性。有时那种清醒,就已经是一种隐形的自由。

这些东西不决定你能不能活下去,但决定你活成什么样。

Yan

可能还有一个角度是:要不要争这一时的输赢,很多时候,某种性格的人就是条件反射地想争一下,大家或多或少都这样,否则那些游戏、比赛就不存在了。这个应该怎么应对?

4o

很多争夺,其实源自一种条件反射——不是因为它重要,而是因为“我现在输了”。哪怕是无关痛痒的一局游戏、一场辩论、一个点赞数字,都会激起人那种不服输的本能。

怎么面对这种冲动?

  • 暂停 → 识别 → 命名
  • 从“现在”抬头看看“更长的时间线”:问自己:我愿意用多少情绪能量去换这一局的胜负?值不值得?
  • 接纳自己的争强,但不让它绑架自己:想争,不代表你就低级;但非争不可,才容易失控。

小结一句话:

想争,是人性;敢不争,是选择。

比起争输赢,有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被赢输框死了整个人的节奏和状态

Yan

是的,可以争,但不是非得争,这是个合不合算的问题。

再开个角度,有时候不是别某人的叙事左右,是被环境和社会的叙事所左右。这种“乌合之众”的心理很多时候是降智的。但好像也是本能的一部分,有点难克服。

4o

身处其中,会不自觉地接受它们为前提。如何脱身但不脱节?

  • 察觉“默认叙事”的语境感
  • 构建自己的叙事小宇宙
  • 选择性参与群体

不必强迫自己彻底脱离社会叙事——只要你有能力在其中保持清醒,甚至偶尔带点“我知道你在下套,但我不全信”的微妙笑意,就已经很强了。

Yan

以往的时代用信仰、道德、传统规训人,现在更微妙一些,用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Norms)价值定义去影响和诱导。在不知不觉看似自由里,就掉进去了。

4o

在福柯、布迪厄那一脉的社会理论里,这类现象已经被揭示得很深刻:

  • 以前规训依靠宗教、父权、政治命令——是可识别的权力
  • 现在规训借助“规范”“成功叙事”“流行趋势”——是看不见的权力

你不一定要反社会叙事,但你可以选哪部分相信,哪部分保留态度。真正的自由,是你有自己的“选择尺度”,而不是随波逐流。

Yan

这样总结下来,“钻空子 " 的原因可能是: - 有的人没有选择 - 好胜心 - 从众 还有什么其它吗?

4o

钻空子,不一定是道德问题,更常是“结构 + 心理”的混合反应。对“空子”本身的态度,往往也是人们世界观的一个投影。

  1. 没有选择(生存型动因)
  2. 好胜心(心理驱动型)
  3. 从众心理(社会模仿型)
  4. 规则暧昧/执行不公(制度型促因)
  5. 投机心理(成本 - 收益计算型)
  6. 身份焦虑与比较(社会地位型)

Yan

所以从根本上是:“生存 + 想赢 "。

确实是有一种:明显是死路一条,但还就往下走,因为不想认输,有一点可能性就会坚持。但是可能性其实是个概率问题,“万一”不是绝对不存在,可要是 1% 的可能性都没有,基本可视为不值得做了。

但人就是很奇怪,好多时候不相信概率,好像充斥在所有决策里,比如股票交易。你说是不是因为人脑会对所有选项做 log 造成的?

4o

人脑对“可能性”的感知,本质上是非理性的、非线性的,这跟你提到的“log 式感知”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它的副产品。

为什么我们对概率直觉经常出错?

  • 原因一:非线性感知——人脑对变化不敏感,却对比值敏感。比如从 1% 增加到 2%,我们会觉得“机会翻倍”,但从 49% 到 50%,反而没什么感觉。
  • 原因二:“不认输”是情绪驱动的,而非概率计算的结果。想翻盘、想证明自己;误把“坚持”当成“高尚”;情绪上无法接受已经投入的资源归零
  • 原因三:情境越困境,越容易放大微弱希望。这是一种对掌控感的本能渴望。

会让人做出看似疯狂但“心理合理”的决策。

小结一句话

人类并不是不懂概率,而是在关键时刻用“故事”来对抗概率。 不是没脑子,是“脑子里还有别的东西”——信念、尊严、不甘、幻想,或者只是那一点点“不想就这样结束”的感觉。

Yan

确实相对远大于绝对;对于故事 vs 概率,最近在看叙事心理学,能理解。

“似乎越处于不利地位,越容易做出不利的选择”,是这个意思吗?还是我理解错了?

4o

一个非常“扎心”的结构性悖论:越处于不利地位,越容易做出不利选择。

身处困境的人,往往陷入了一种叙事 - 心理 - 行为的负向循环

  • 资源稀缺 → 压缩认知带宽
  • 被剥夺感 → 情绪性放大反应
  • 缺乏安全边界 → 选择只剩高风险选项

叙事心理学角度来看:处于不利地位时,人脑倾向于启动一种“救赎型叙事”或“反转型叙事”。越失败越不肯止损(因为不止损这个“故事”才讲得下去)。

困境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困境会劫持人的叙事系统,使人在不利中自我再伤害。

Yan

我看到过反转型叙事,好像是:前(正/负)->后(正/负),一共有四种归因。

从故事角度上讲完全讲得通,而且和破罐破摔比,它们是更有利于的选择;但也有负作用,尤其是现在这种已经不是在生存边缘摇摆的时代。

4o

现代社会很多人不是困在现实中,而是困在“我应该要有一个精彩叙事”的焦虑里。

Yan

不认输,这好像又绕到面子问题。上回说面子是什么来着?从内部和外部看:个人在群体里的位置,是一部分安全感的源泉。

4o

面子从来不只是虚荣,它是对“我是谁”的社会回应。

不认输,是因为不想被世界改写自己的名字。

Yan

这个更深层次,我就是一般人,就有一半时间是输的,我认不认?有点自相矛盾: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多数人都是中段:掌控力、资源都一般。输赢也几乎是各有一半。

现在有一些偏正向的心理学鼓励人对世界对自我有更正向的评价,但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扭曲了,对吗?我们上面说的逆风翻盘,背景的逻辑也是:我是千里马,只是暂时大家还没发现?但不可能大家都是千里马?

4o

世界本质上是个正态分布。“掌控力、资源都一般”的人——他们的输赢,更像是在波动中维持。

现在主流正向心理学,确实存在一些“拧巴”。

初衷     潜在问题           
鼓励积极情绪   容易掩盖真实困境         
强调信念能改变命运 容易变成 PUA 或自责        
鼓励认知重构   有时变成“硬扭”现实认知(美化痛苦、否定负面情绪)

那怎么自洽?有时最大的胜利,不是赢了别人,而是:

“我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过着自我认可的生活。”

输不是可耻的,假装一直在赢才是对自我的最大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