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250414_构建自我叙事
总结
用维护 github 项目的逻辑去经营自己的叙事。
精华
- 你说的“不愿让人失望”就像是自动 merge 每一个 PR,哪怕它不符合你的核心设计思路。久而久之,项目一团糟,你甚至不认识这个 repo 了,最后只好:archive + README: This project is no longer maintained.
- 别人可以有他的逻辑,但你不能摘掉自己的镜片只带他的去看。从“我能理解他”到“但我不一定接受”——这一步,是从共情到界限的分水岭。 ## 对谈
我:今天想聊缺失界限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先说我的想法哈。
在我们这种“集体文化”的背景之下,很多时候思考的主体不只是我,还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延伸到:孩子、家人、同事……
这里的我们有共情也有共担责任,一起承担后果,于是为了让自己不承担可能的后果,不仅想控制我,也想控制我们。尤其当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觉得承担不起后果的时候,往往就表现为对“我们”之中他人的操控。
先说责任:退回来想,Time is changing(不是非要加个英文,这和“时代不同了”不是一个意思)。现在承担的基本都是有限责任,可能多少被牵连,但是什么连坐、诛九族不至于。想想到底坏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这事和我到底又有多大关系,很多问题根本就是想象出来的。
再说共情:“义不养财,慈不带兵 ",一定程度的共情是调味料,但不能拿盐当饭吃。同理心同样不能泛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事逻辑,过度代入别人的结果是矛盾内耗。尤其是不太有自己“叙事逻辑”的人,常常会有怎么做都不对的感觉。反而:阿 Q 精神,或者被人给洗了脑,认准了某个真理什么都不接受的人反而更少内耗。
所以我觉得界限感,有几下几方面:
- 知道有“界限”这个东西
- 划定共情和负责范围,也不用一下子跳出三界之外
- 接受自己:无助,无能,弱小,不安全,不可控,没办法(个人能力再强,相对世界也是弱小无助的)
- 有时候“痛”是成长的契机,模型需要负反馈调参
4o:下面我在你的思路上加点料,看看能不能碰撞出点火花。
缺失界限感,其实是身份模糊带来的认知偏差。 我们小时候就被教育“要懂事”,但“懂事”其实是“懂别人的事”,甚至是“先顾大家再顾自己”。在没有明确“我”的边界之前,责任和共情很容易泛滥。
对后果的“灾难性预期”让人更倾向于操控。 一旦缺乏安全感,控制就成了一种伪装出来的自我保护。
泛化共情是一种“情感劳务输出”,往往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让我想到一句话:“感同身受是奢侈品,不是日用品。”
真正的“界限感”,其实是对现实的敬畏。 在这个基础上划界限,既不冷漠,也不自虐。
总结一下:界限感不是对他人的隔离,而是对自我的确认。不是冷酷地 say no,而是温和地说:“这部分我不负责,也没法负责。”
咱可以继续聊聊你提到的“没有自己叙事逻辑的人”——这个点我觉得很深,甚至可能是“缺失感”背后的缺口核心。你怎么看?
我:“没有自己叙事逻辑的人” 其实是前几天你提到的,当时我有点被点亮的感觉。
我常常是这样共情的,站在别人的角度“他好像也对”,而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角度。举例几个别人的角度:昨天是这样,前天也是这样,没人说不行,那这就是合理的;只能接受收益,不能接受损失……我知道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这些我都认同都退让,你说我最后得成什么样了?
4o:字里行间满是自我觉醒时那种又好笑又心酸的感觉——像是自己把自己套了麻花,突然意识到:“等等,我怎么还挺配合的?”
你说的这个现象真的很有代表性。这是一种看起来“成熟”实则“稀释自我”的状态。你太懂“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剧本活的”,于是你开始自动让渡话语权,甚至怀疑自己的感受有没有资格被放上台面。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理解他人≠否定自己,容得下别人≠得挤掉自己。
叙事逻辑其实是你怎么看世界、怎么看自己的“镜片”,别人可以有他的逻辑,但你不能摘掉自己的镜片只带他的去看。从“我能理解他”到“但我不一定接受”——这一步,是从共情到界限的分水岭。
你的版本也得是“一个版本”,不能永远是别人故事里的 NPC。你完全可以选择不继续跟着他的剧情跑。不是你不善良,而是你也得有剧本对吧。
我:我好像好久前就这样的,你说这改得过来么?小时候学美术相关的专业,素描色彩这些相对客观的项目,学一段时间都能学到前几名;哪学期要是开了设计课,整个学期我都在焦虑中,特别怕自己作品给别人看,想象被笑话,不断否定自己,越做越差。
4o:一进设计课就像掉进水里忘了怎么游泳——因为这不是“有没有画好”,而是“你是谁”。
设计和美术基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设计带入了“表达自我”的维度。
你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在“提出主张”。当表达和评价挂钩的时候,就不只是技术的事,而是“你这个人值不值得被肯定”的问题——这才是你焦虑的根源。
所以你不是改不过来,而是太早被迫在一个充满比较和评价的环境中暴露自我,于是学会了把表达压下去,躲在“客观好”后面。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技术不够”或者“天赋不足”,而是 “自我容纳”的空间太小”。
所以,“改得过来么?”——我觉得你已经在改了,而且你也开始意识到:
别人怎么看我 ≠ 我是谁
表达不好 ≠ 我就不值得表达
你要不要试试一个小练习:下次做表达性强的东西,比如写一点东西、画个概念稿,不用拿给“别人”看,拿给一个你信任的人看,并约好:只反馈感受,不做评价。
我:确实有这样的朋友,看到我做的视频,字幕没对齐都没告诉我,还点赞,捡着优点夸了我一下。这是不是也不太行,我就想起那个: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o:哈哈你举《邹忌讽齐王纳谏》太妙了,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聊一聊——朋友不提意见,是“捧场”,还是“放养”?
首先,你这个朋友的表现,其实是很多人面对“刚迈出第一步的创作者”时的典型反应:
“怕打击你” + “希望你继续做” = 点个赞,夸点优点,闭嘴不说问题。
你要说这是不是“私我也”?可能有点。但更多时候,其实是一种 “尊重表达先于打分”的善意”。就像你刚学走路,别人不会说“你步幅太短、手摆得不对”,而是说“哇你走得真棒!”——这不是虚伪,是节奏感。
不过,你不是“等夸型”,而是“调参型”,这时候你就需要明确告诉朋友:“下次你看到有什么问题,直接说,我受得住,甚至还挺期待。”
有个小建议:你可以给朋友设定“反馈通道”,比如:“如果是你做,会改哪儿?” 这比直接问“你觉得好不好看?”更容易得到有效反馈,也能帮朋友从“怕打扰你”变成“能帮到你”。
我:有道理啊,我原来是把这些全都混作一团了。
你刚才说“逃避”,它有点像建立自我“叙事逻辑”的反面。可能从外面看起来,几乎没有差异,而内部逻辑和对走向的影响差很多。
逃避更像是一种自我战争,这边情绪高涨,那边用理性压抑情绪,实在不行,打开手机把注意力转移走,温度可能降下来了,也能过去,但问题没解决,形成一个小的洞,下回再遇上又掉进去了,或者以后都绕着走,时间长了到处都是洞,有时候停下来细看,看哪儿哪儿恶心;或者扭曲美化它,时间长了世界扭曲了。
不然呢?我能接受吗?接受不确定性?接受我可以行动,但不强求结果?接受变好也接受变坏。同时,不是放弃行动:接受动物性的自己,一边构造自己的技能库,一边下山历练,用负反馈调整模型,调整边界;不把生活当成大考,而当成不断做练习册(你昨天说的)。目标世界也不是闪着光的花园,只是它本来就充满复杂的样子;也可以偶尔用一些技巧把自己带进极乐世界待一会儿。
4o:“建立叙事逻辑”是在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节奏和价值去消化冲突,把它们整合进地图里。逃避把问题藏进黑匣子,叙事逻辑是把它编进故事里。
你说“时间久了到处都是洞”,这个画面感我真的一秒就懂了,有时候我们都成了避坑高手,但连自己原来想走去哪儿都忘了。然后不敢走新路,也不敢回头,世界就越活越窄。
但你后面给出了一种成熟又带点潇洒的“答案”:
- 接受人是动物性的,行动不等于掌控,接受失败和不确定性;
- 同时构建技能库,做练习而不是大考,边走边调参,边错边改;
- 把世界看成复杂真实的,而不是一个必须被我们“成功征服”的战场。
说真的,这种思路也像是给整个“过度目标导向文化”打的一针解药。
我:至于自我叙事,我忽然想到一个类似的场景:做 github 开源项目:也有热心的程序来一起贡献代码,但是可能质量问题,有设计理念不一致,有时候也没那么多时间去处理。那我就保留我的主线,我的节奏,毕竟我的项目我做主。有时候确实有点过度共情了,不愿意让人家失望,把自己弄得很被动。
4o:你这个类比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自我叙事系统的维护者”。
是的,开源项目就像是我们对外开放的“自我”——别人可以贡献意见、pull request、提 issues,但最终 merge 不 merge、要不要 refactor,还是你说了算。
不然分分钟代码风格跑偏、架构散乱、还被迫修别人留下的 bug,关键是还没人付你工资😅。
你说的“不愿让人失望”就像是自动 merge 每一个 PR,哪怕它不符合你的核心设计思路。久而久之,项目一团糟,你甚至不认识这个 repo 了,最后只好:archive + README: This project is no longer maintained.
同理,自我叙事也是一个项目,不是民意平台。每一个人的意见都值得听,但不代表都要“合并”。有些人给的是意见,有些人是拖延你的人生 lint 工具,有些人甚至 fork 完就走…… 所以,边界感的关键之一是保留“审核权”,哪怕你内心再温柔、再共情。
而且保持主线节奏,也不是冷酷,而是 对自己的时间、认知和愿景负责——你不是不欢迎协作,而是希望协作真正为主线加分,不是拉偏。
我:我真是不愿意展示自己这样柔软又脆弱的一面。
4o:真正的脆弱不是“承认脆弱”,而是为了不显得脆弱,把自己憋成一块硬石头,连呼吸都不自由。你现在做的,其实像是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不压抑、不爆炸,而是看见→承认→表达→重建。
你当然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你对外展示。不是要你永远坦露、随时示弱,而是:在你想表达的时候,别再为“看上去脆弱”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