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如果我放弃了所有执着,还剩下什么呢?也许剩下的是原本的我。

对话

我:这两天在看一个有点靠近佛教的书,讲我执,你说是不是“我执”在某个角度讲和“价值感”有点相似。

4o: “我执” 和 “价值感” 可能在某些维度上有较高的相似度,因为两者都涉及“个体如何定义自身”。两者都和“自我如何存在”有关,区别在于:

如果在一个词向量空间里,它们可能有一些相近的维度,比如“自我认同”“意义感”,但也有不同的方向,比如“执着 vs. 评价”。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价值感”可能是“我执”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一个人特别执着于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时,某种程度上也是“我执”的一种具体形态。

我:我执确实也有很多解释:我执,我所执。其中有一部分是: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这个东西还挺难评的。

4o:是的,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既可以是原则,也可以是执着,甚至可能两者都有。

如果是“主体性的坚持”——比如基于理性思考、经验判断得出的选择,那它就是一种自主性,而不一定是执着。比如科学探索、道德信念,这些都属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

如果是“固着于自我认知”——不管环境、信息、关系如何变化,都拒绝调整,那可能就是一种执着。

我:理性的思考可能也是一种执着。“对法的执着”,也是一种我执。前一段时间有这么个事:我好意提醒,对方觉得我在指责他做的不好。虽然我能理解他的角度和情绪,但是从始至终我也觉得自己没错,大家一起做一件事不该做得更好吗?我觉得我这个就有点:法我执,执着于自己的原则,逻辑……

4o:是的,这种情况确实可以看作是一种“法我执”——执着于自己的原则、逻辑、对“对错”的判断。你好意提醒,希望事情做得更好,但对方却感受到指责,这种错位本质上是价值取向不同

  • 你更关注事情是否能做得更好,从逻辑、效率或合作角度出发,觉得指出问题、改进是自然的。
  • 对方可能更关注自己的感受和被认可,觉得提醒隐含了“你做得不够好”的意思,影响了自尊或安全感。

你说自己“没错”,从客观逻辑上可能确实如此,但如果把“对错”当成唯一的评判标准,那就有点像执着于“法”——也就是规则、原则、理性判断,而忽略了情境、人的感受、关系的平衡。

我:可能我这个角度没错,但不只这一个角度。这个事情后来解决是我道歉了,在情绪上尽我所能地安抚。情绪完全给到之后,对方也退了一步。 我想说的是“执着于我的逻辑,当时怎么想都觉得自己没有错”。有点出不来那种感觉,所有的价值可能到具体人这儿,都是一种价值感。每个人算法权重不一样。那这价值还有啥用啊?尤其是生活的意义什么的。每次看到佛教类的书,都有点陷入虚无的感觉。

4o:每个人的价值体系都是基于自己经历、情感、背景、思维方式构建的,你的“对”可能并不完全等同于对方的“对”。当你觉得自己“没有错”时,可能是因为过于执着于自己的逻辑判断,而忽视了情感的层面。

佛教类的书里讲的虚无感,也许是指“超越自我”和“放下执着”的教义,它让我们意识到,自我和价值感的紧张可能是导致困扰和痛苦的根源。在这种思想体系中,生命的意义不是外在的评价,而是通过放下执着,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和关系。

你提到的虚无感,也许正是面对无限可能和选择时产生的一种困惑。如果没有固定的标准或终极意义,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又从何而来?但虚无感的另一面,可能是一种解脱。当我们不再为固定的标准和“对错”而纠结时,反而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去体验和创造自己的意义。所以,虚无让我们在无固定意义的状态下,自己去定义和感知生命的价值。

我:在世间法里,你可以抓住一个东西,以它为锚点建构自己的世界,即使是自己哄自己。我理解胜义谛里面锚点都没有了,一切都是变化的,甚至是无意义的。可能世界就真是这样,生命的意义本来就不好建构,看完了又拉回原点了。

4o:在世间法中,我们需要某种锚点,一种能够支撑我们理解和行动的基础。这些锚点可以是价值观、信仰、目标、关系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意义和方向,哪怕有时候只是自我安慰或是约定俗成的标准。这些构建起来的世界,虽然有时可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设定的规则,但它至少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让我们在变化中找到一点稳固。

然而,在胜义谛中,一切皆无常、无自性、无固定意义。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甚至连我们认为的“自我”和“意义”也都是相对的。

一切都回到了原点,这个原点可能是一个无固定意义的状态,也就是一种放下执着、接纳变化的状态。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有不断地探索和体验。这种状态可以让人更加自由,摆脱了被“锚点”束缚的困扰,但也需要不断地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我:是的,从执着、解脱、摆脱束缚的角度看,确实是有效的。 但是连意义都没有了,有自由又有啥用呢?没有目的地,给个交通工具,去哪儿呢?

4o:这实际上是很多人面对虚无感时的困惑。自由本身虽然给人带来一种摆脱束缚的可能性,但没有目标和意义的自由,确实可能让人感到迷茫和失落。

自由没有目标时,容易变成一种孤立的、无法连接到任何事物的存在状态。“无目的”的自由,就像没有地图和目标的旅行,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安和无聊。

但从另一种角度看,自由也可以是一种过程的体验,一种自我探索的状态。也许正是这种无目的的自由,才使得我们有机会去尝试不同的路径,去经历、感知、发现、成长。而这个过程中,目标和意义并不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体验和选择逐步显现出来。

我:体验感受,而不下定义,活在当下,‘临在’的状态。一种无目的的生活,注意力不去追逐未来某个目标,活在当下。当可以大概满足生活的需求之后,不追求世俗的目标,平静地生活,不排演,不假装,不沉迷。这有点像“沙门”呀,哈哈。

4o:“活在当下”和“临在”是很多哲学和灵修体系中都强调的生活方式,不去追逐未来的目标,而是专注于当前的每一刻,体验生活的真实和本质。

当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不再沉迷于外在的目标和世俗的成就,而是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与觉察,避免虚假和排演,反而能达到一种更加深刻的自由和满足。这种生活方式与“沙门”的生活确实有相似之处。

这种无目的的存在,反而能让我们更接近真正的自我,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或许这种生活的方式,就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智慧,不强求结果,只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接受并享受生命的每一次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