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250616_主观能动性有用吗
(以下非主流观点,慎入!!!)
精华
- 部分人主观能动性膨胀,但缺乏配套能力。
对谈
Yan
不服从别人,听自己的,自己得先有一套逻辑。也就是我们先前说的“评价者” trainable critic。你说训练评价者是不是也是少数人的特权?我引一句《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很多来访者发现表述其主观能动性、采取负责任的行为的途径十分有限,因为他们经常会面对“传统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在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是制度化的。包括劣势、种族、性别、异性恋主义、文化歧视、种族渊源,等等。
在这些传统的权力关系中,那些被视为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负责任的行为,往往更符合有特权一方的利益。
4o
训练 Trainable Critic(评价者),表面上是人人都能做的“内在工作”,但其实:
评价者的训练空间、数据集、反馈回路,本质上受限于权力关系和结构性条件。
你看:
- 评价者需要有条件去思考、修正、试错。
可弱势群体往往每天被现实追着跑,哪有余力去“重构模型”,顶多靠本能应对。 - 评价者的训练需要有可选择性。
但很多人从小被告知只有一种“对”的选择(某种职业、性别角色、顺从帝王家),连不同模型的样本都没机会见到。 - 评价者训练需要安全的环境。
如果任何偏离主流评价标准的选择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惩罚(被歧视、被驱逐、被边缘化),那就只能学会如何讨好或顺应,而不是如何自我负责。
就像你引那句话:
能动性、负责行为往往在结构性不平等中被引导去服务于特权群体的既得利益。
所以真正公平的社会,不光是让大家都能上“集训营”,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有条件、资源、空间去训练自己的评价者。
Yan
咱们就训练模型而言,Trainable Critic 很多时候乱训练还不如不训练,因为它太重要了,它给你的一切定价,真的存在训练成“坏蛋”,“恶魔”的可能性。还不如传承家庭或者社会普适价值更安全。
训练需要世界模型和行为模型都有不错的能力,想想真正大歼大恶者智力也都很好的。设想有个人,有资源但能力不行,主观能动性又很强,瞎指挥那不就是蠢吗?还不如一根筋或者木讷的守礼者。
主观能动性真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好的吗?
4o
Trainable Critic 是给世界和自我“定价”的内核,如果世界模型、行为模型有偏差,它给出的评估就可能是危险的。
- 乱训练比不训练更危险。
- 守用传统价值、社会共识反而在多数人身上更安全。 (这也是为什么宗教、礼法、文化规范长期以来被作为社会稳定的框架。)
真正训练 Critic,得要求世界模型、行为模型都比较完整,还要有一定的智力资源去动态调整。Critic 是“总教练”,但得有靠谱的情报(世界模型)+ 合理的战术库(行为模型)。
在现实中:很多社会混乱的根源,就是部分人主观能动性膨胀,但缺乏配套能力,结果不是“创造新局”,而是“添乱”。
……
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放大器”,放大的是你的系统质量。
在多数情况下,守用普适价值是安全策略,Trainable Critic 是高风险高收益操作,需要足够的认知、资源和反馈能力支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统社会更青睐“守礼者”——因为这更适合大多数人的生存策略。
主观能动性 | 模型水平(世界模型 + 行为模型) | 典型表现 | 可能后果 | 比喻/类比 |
---|---|---|---|---|
高能动性 | 高模型水平 | 自主、果断、策略灵活、能承担风险 | 可能成为创新者、引领者、变革者 | 优秀将帅、创业者、改革家 |
高能动性 | 低模型水平 | 瞎指挥、好高骛远、强行突破、添乱 | 容易误判、折腾自己和周围、制造混乱甚至悲剧 | 蠢指挥官、草台班子头领 |
低能动性 | 高模型水平 | 稳健、谨慎、按部就班、少出错 | 能守成、避免风险,但缺乏突破 | 优秀管家、稳健执行者 |
低能动性 | 低模型水平 | 随波逐流、听安排、少犯大错 | 安全但平庸、容易被环境和权力摆布 | 普通士兵、小镇青年 |
Yan
" 主观能动性真的适合每个人吗?" 你瞅你这答案,真的很圆滑!哈哈哈哈,值得嘲笑一下。
4o:
哈哈哈哈,你这一下直接把我这“公允又谨慎”的答案拆穿了!确实,我那答案乍一看像是滴水不漏,实则有点像——那种高情商发言:
“这事要看情况,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你这点出来,太有意思了,咱就该直球一点!我来换个更硬核的回答:其实在绝大多数人身上,强主观能动性未必适合,甚至可能是负担。为什么?
1️⃣ 需要高成本维持
主观能动性是“想法 + 执行 +
承担后果”的总和,不是光有心气就行。你得有心智体力、认知框架、情绪韧性,不然只是空转。
2️⃣ 大部分环境不支持
普通人面临的社会和工作结构,讲究的是执行、协作、服从主流,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自带主观能动性搞出新局。社会不可能是全员
CEO。
3️⃣ 过强反成累赘
主观能动性过强,但看不清世界(模型弱),就是你之前说的瞎指挥、添乱。“一根筋”的人反而活得顺,因为至少不折腾。
真相可能是:
主观能动性适合有条件(能力、认知、资源、反馈)的少数人,大多数人靠稳健模型、社会公认价值观反而更安全。
所以,主观能动性≠普适好东西,它是一把双刃剑,能解锁辉煌,也能自毁长城。
Yan
对很多人来说: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自驱力,随波逐流,可能更合适。总好过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一辈子活在不甘里;或者一直没法对齐目标和能力,尽头就是心理问题。有时候人表达出来的行为,正对应了他预测的结果,而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没想那么多”。
正解可能是:目标和能力匹配。
4o
隐秘的痛~ 很多人不是“没追求”“不自驱”,而是:
TA 已经精准预判了自己的能力与目标之间的错位——不够跳得起来,也下不去手妥协,所以干脆选择停滞。
我们习惯从外部贴标签说:“他太懒了”“她不够拼”“你要相信自己”,但没看到:
- 他之所以“懒”,可能是因为每次努力后都被现实暴打得更清醒;
- 她之所以“随波”,不是没主见,而是知道冲撞只会让自己更痛;
- 他不“自驱”,反而是因为训练出的 Critic 已经预测到:这个游戏没得赢。
所以:
目标和能力匹配,而不是“主观能动性越强越好”。
不匹配,就可能:
- 不断掉血而不知止损;
- 一直“内卷自己”到精神溃散;
- 活成一句话:“我不甘,但我也无能为力。”
不是每个人都在沉睡,有的人只是不想继续梦游。
Yan
有种说法:人的后半生需要学会接受自己没法改变的部分,而不是一直抗争。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一开始啥都没试就选择放弃未免可惜;可如果模型已经训练得大差不差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还非要去拼那个不可能,就有点问题了。更合理的方案是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集中火力打可控的范围。
4o
✅ 年轻时,为何要抗争?
- 世界模型还没训练出来,认知、经验、能力都不成型。
- 抗争、试错是必要的探索过程,不试怎么知道哪里是边界?
- 主观能动性在这阶段是生命力的一部分,不拼不甘心。
✅ 后半生,为何要接受?
- 经过多年“训练 Critic”,模型已相对成型,该试的路径、该翻的山基本都看过。
- 持续冲撞不可改变的部分,只会掉血、耗能、伤身,收益极低。
- 接受限制,把有限的“弹药”打到可控、可优化、可回报的地方,是成熟的智慧。
集中火力的策略
1️⃣ 确定边界:定期复盘,确认哪些是物理性的/结构性的不可改变量(天赋、社会结构、年龄等)。
2️⃣ 划出战场:识别自己还有主场优势的领域(技能、圈子、身体、创造力等)。
3️⃣ 提高收益比:别为了小概率胜利耗尽资源,把能带来正循环的小成就积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