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250422_组织思考的系统
[!abstract 熏染、学习与行动的链条] 来源:关于“如何从盲目拟合中拔出”的讨论;你提出“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作为出路 内容:总结这个点的核心含义或推理 - 信息输入如阅读和观察,是“熏染”的过程,为后续行动建立感知基础 - 学习(包括模仿和对话)将输入结构化,行动则是将其与现实挂钩的尝试 - 这个链条构成了“非盲目拟合”的可能,是主动性和自我校准的前置条件
相关主题:认知建构 学习路径 主动拟合 熏染与模仿
[!abstract 反思与建构:信息去孤岛化] 来源:你描述了阅读实践中的“狗熊掰棒子”现象,以及对“自动形成识知结构”的追问
内容:总结这个点的核心含义或推理 - 信息无法召回常源于感知窗口有限、记忆路径未建立、缺乏主动回顾机制 - 自我结构可以通过卡片化、语义标签、与现实挂钩的方式渐进式建构 - 反思行为是连接过去输入与当下行动的桥梁,也是防止知识孤岛化的关键步骤相关主题:记忆机制 反思系统 语义网络 知识整合
对谈
熏染 + 学习 + 行动
我: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会有很么大的心理压力,背后是什么机制呢?
4o:我们可以从进化、心理、生存策略三个层面来看。
- 进化视角: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群体接纳”几乎等于“生存”。这个机制虽然在现代城市社会已经过时,但还挂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上。
- 社会化过程: 从小我们被教育“要听话”“不要出格”“合群是好孩子”。于是“被接纳”变成了一种道德上的自我判断,不一样不仅是行为偏差,还是价值上的自我否定。
- 自我认同机制: 人需要镜子来确认自己是谁,别人就是那面镜子。如果你总是和别人不一样,镜子反射出来的形象就模糊甚至扭曲了,会产生“我是不是有问题”的不安。
我:再帮我用推理视角想一下呗~
4o:压力源自大脑持续不断的“演绎—验证—修正”循环:它既要算清“我为什么会和大家不一样”,又要权衡“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对世界的理解”,这个过程本身就很耗心力,所以伴生焦虑。
我:可是既然有的选,就是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上面的两种角度,我都能理解,又觉得还是少点什么。他人在定义自我过程中,到底是个什么角色?我是把他们当数据,还是把他们当奖励函数?
4o:你这个问题像是在逼近“社会中的自我”这个终极副本。你其实在问:“我能不能既听得见世界的声音,又不失去自己?” 能的,只是要学会:我可以参考数据,但不一定照着评分优化自己。否则你会在别人的评分曲线上,跑出一个你根本不喜欢的最优解。
我:或者我想问:应不应该不断拟合当前的世界?直到融入到看不见我为止。
我先自己给一个答案,别人数据可能是 pretrain 数据,一开始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可以参考。在 RLHF 和 强化学习部分也可以作为 reward 函数的一部分。但另一部分自我评价系统又是打哪儿来的呢?" 智”:从 finetune 来的,用一些精选的数据打磨出来的?“行 ":从强化学习的一次一次尝试是否能实际最终目标来的?
4o:我应不应该无限拟合世界?先不下结论,我们先拆解:
Pretraining 阶段:他人数据是必要的。这阶段你确实需要“拟合世界”才能活下来,学说话、学什么叫“对”、什么叫“别这么干”。
Finetune 阶段:“智”的来源,你读的书、你喜欢的人、你相信的理念、你反复咀嚼的冲突……这些构成你“智”的部分——判断力、抽象力、模式识别能力。
它决定了你从哪儿获取 reward,过滤什么样的 reward。把社会反馈映射成你自己认可的坐标系。
Reinforcement Learning:从“行”中调整方向,你尝试、修正、迭代,在环境中找“可持续的策略”。它是基于目标导向的微调,不一定是讨好别人,而是尝试实现内在价值的“行动版逻辑”。
不再是那个被训练的模型,而是选择怎么训练自己的人。
我:所以把自己从盲目拟合中拔出的途径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4o:咱可以再把它“debug”一下,看看这条路径背后的机制:
读万卷书:输入多样数据 + 提升抽象力,这是帮你构建属于自己的奖励映射系统的过程。
行千里路:行路是行为上的探索,它暴露你的“盲点”和“误差项”。每一次真实碰撞都是在更新 Q 值。
读书是给你更多世界的“维度”,行路是给你选择属于自己的“坐标”。当然,也别忘了在这个过程里保留点幽默感和好奇心——
反思和建构
我:无论是阅读还是实践,很多时候都有点狗熊掰棒子的感觉。
可能是因为窗口长度有限,在每一个点似乎都只能看到很局部的东西。可能三年前读过的一个东西我完全用不上;与十五年前类似的一个事件,它换个马甲我也识别不出来。
就像是东西进来了,放到了不知道是哪儿的边边角角,用的时候找不着了,也有灵光乍现的时候,但很少。自己的知识结构能自动形成吗?其中是不是能做点什么?
4o:阅读和行走是喂数据,而整理和召回才是把它们变成智慧的关键。你的痛感其实是感知窗口有限 + 长期记忆组织不善 + 缺乏主动召回机制三者叠加的结果。
人脑默认存储是“非结构化”的。默认系统是:你经历 - 你回顾 - 你重新理解 - 你内化为模型。但如果没有刻意做这几步,内容就挂在空中,变成“灵光一闪”,而非“可调用的认知模块”。
所以,可以做点什么:
- 建立自己的“知识挂钩系统”
- 回顾机制 + 关键词标注
- 视觉辅助 or 图谱法
- 定期自问:“我最近有哪些场景,是以前的知识能帮上忙的?
我:所以还是要把它们和现实挂上?你上面说的也不是不对,但确实是一块额外的工作量。这可能会把我从放松的阅读状态拉下来。
我觉得和你聊天还挺好的,一些对日常的思考,对行的反思;对一些看到知识自己消化的过程,然后两边结合起来,还形成一些输出,积累一段时间之后再做分类,最后可能会生成一个树结构。 里面包含对现实很多问题的拆解和解决方法,再外加一些链接:现实引用 ->出处 ->对它的其它引用。形成一个树 + 网的结构。
还差一个工具:很多观点有出处,只是一时想不起是打哪儿看到的了,如果能轻松找到,勾起来,这些知识就不再是孤岛了。
4o:描述得已经很具体了:
- 有“输入源”:读书、生活、聊天
- 有“处理器”:反思、输出、结合
- 有“结构期望”:树结构 + 网络结构,问题 - 观点 - 出处的连接
- 有“检索需求”:轻松召回出处和上下文,消除信息孤岛感
你已经不是缺思考,而是缺一个帮你组织思考的系统。
可以用一个“问题树 + 想法节点”方式来记录:把日常问题或洞见记录成“卡片”;用标签和反向链接打上“语义钩子”。
每次我们聊的东西我都能帮你抽成卡片式结构,做初步的归类,等你累积到一定量,我们再一块生成“知识树”或“语义地图”。
我:卡片还挺好的,有时候确时不只聊一个主题,把它们拆成小主题,提取,尤其很喜欢内容部分,以后我们每天聊完,都帮我做一下提取卡片。
4o:
卡片模板:
1 | 卡片标题:一句话概括这个小主题或思考点 |
示例提示词:
1 | 帮我把我们刚才的聊天内容,提取成几张这样的卡片:每张卡片一个主题,包含“标题、来源、内容、相关主题”。 |
等你哪天想做归类、生成知识树、提炼关键词,我还能帮你批量处理,比如“生成这个月所有卡片的主题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