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抑郁2_250610_少年的困境
[!zk 20250610195459089-2] 东亚学生的心理困境
来源:对教育环境的反思
内容:
分层机制导致多数学生处于“努力但无望”的状态;
教育将资质差异“道德化”,令学生在认知无力的同时背负羞耻;
心理困扰常成为对抗失败经验与外部期待的“软性出路”。
相关主题:应试教育、学生心理、教育公平
[!zk 20250610195459089-3] 内驱力与沉浸感的形成
来源:自我决定理论与育儿经验
内容:
内驱力来源于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三者的良性互动;
沉浸感是其表现形式,通常伴随高度集中与愉悦;
可通过“可达小目标”培养自信与抗挫力,为长期动机蓄力。
相关主题:动机理论、育儿策略、早期教育
[!zk 20250610195459089-4] 痛苦驱动的代价与教育策略反思
来源:对“早慧”与“坚持教育”的检讨
内容:
痛苦驱动在短期内有效,但易导致外部依赖与内在空耗;
被“训练”的优秀可能伴随认同危机与幸福感缺失;
教育应平衡目标导向与个体节奏,引导而非压制。
相关主题:内驱 vs 外驱、早慧代价、个体发展节奏
精华
“努力就能成功”的神话:道 ...
对谈_抑郁4_250616_不合适的目标
精华
知道是机会不代表体验就轻松!
很多群体对我们的评价,既无生死相关,也无长远关联,我们却会给过高权重。
适用于高度动态环境的心智微调框架。
游戏规则变了(或从一开始就不是他理解的那个规则),但他还在死守“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被奖励”的老策略。
死锁
Yan
大概三周之前,我开始记录每周让我觉得不舒服或者尴尬的事,小到一句话,大到目标调整。有几个洞见:
日常生活中真正过不去的事儿其实不多,每周使劲想都想不太出来。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并没有表现出来尴尬,但心里很介意。
当识别到“尴尬”的不合理或者不可控,就不太有如哏在喉的感觉了,然后尴尬的事变少了。
痛感或者说负面情绪,很多时候会让我做出调整:怎么改进,或者这件事是不是真重要?
调整重要性未必是坏事,有时候会引发价值重新排序。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一般会找到局部最优解,优化到极致。和之前比还不错,就不动了。但可能它离全局最优解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甚至有点像麻药的镇痛或者暂时引开注意力。而痛感可能引发下一轮优化,重新审视目标。
再深一层,遇到问题时,要么克服,要么修改目标。而抑郁或许是一种死锁:锁定目标不能修改,过程又不是自己能优化的, ...
对谈_抑郁5_250618_反刍
精华
可一旦环境变了(或者其实环境根本没那么恶劣,只是个人模型过拟合了坏数据),这套系统就成了内耗根源。
本系统含有已知缺陷,但总体稳定运行,勿过度调试。
过分反省和过度预判都是在试图对抗不确定性,但它们往往制造了更多内耗。
Yan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接受自己不好、出错,想变成完美的自己,或者至少在别人面前强大的自己。对一些失误不断反刍。如果我是一个模型,接收负反馈调优,没问题。
但有时候我介意的好像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自我定位,比如有一个失误被人发现了之后,我就觉得漏馅了,那个不好的我,假装的我被发现了。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范围,在这个前提下,不能出错是不合理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抑郁也有一部分来自反刍那些不好的场景和情绪,明明不是什么大事,不影响我生活,也过了一段时间了,可能的原因在于:有些问题我解决不了,或者说不确定超越我能力范围的问题可能不断出现让我觉得不安全。
问题本来是改进模型的方法,但太多问题解决不了," 问题 "
本身成了问题,我会觉得自己烂掉了,有一种无力感,“习得性无助”。
4o
如果我们是模型,负反馈用来调优,那是中性的、技术性的、可控的。但人不同,我们一旦在意 ...
250618_对谈_爱是什么
精华
真正做到“你变成什么样,我都主动去爱”,需要超越利己本能的巨量心理资源。
艺术是理想化的容器,它不用管能量守恒,也不用担心关系复杂度——它提供给我们一种“如果世界是理想的,那会怎样”的想象空间。
所以世界模型中的自我模型,也是个可调的预测模型,小到预测这件事我是否擅长,大到判断我这个人到底行不行。
相对于你的光彩照亮了你身边的我;更有力量的是我们一起铸造了更好的你。在爱你的过程中我提升了自我价值。
对谈
Yan
我们似乎需要一种支持,一种无条件的接纳。现实生活中不知道有没有,反正常出现在理想主义的艺术作品里:你变成什么样我都爱你。请注意: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爱。这可能是面对不确定性的一种避风港。
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很差的结果,而最差的情况下,有人兜底是安全感。所以是在寻找安全感。但是你说真有无条件的爱吗?如果你威胁到了我的存在,我还会爱你吗?(佛教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4o
这里其实隐含了一个深层的人性需求:
当面对不确定性时,我们渴望有一个“心理安全兜底”的地方——哪怕一切都糟了,至少还有被爱、被接纳的可能。
🌊 为什么这是“理想主义”?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 ...
250523_对谈_用叙事打磨世界观
[!zk 20250523115459089-0] 叙事视角中的“自我建构”
来源:内容源于对话中的多重叙事视角
内容:多重叙事视角揭示了自我选择与叙事的重要性,以及它对自我建构的影响。
- 世界由事实与故事构成,体验被嵌入故事中。 -
自我不是固定实体,而是多重叙事的交汇。 -
自我构建可以是“建高楼”或“流动”的过程,随着场景、任务进行选择。 -
决策遵循不同叙事,如丛林法则、道德法则或随大流。 -
叙事权是选择权,决定自我在关系与集体中的角色。 -
通过“叙事免疫系统”选择性吸收知识,影响自我识别和发展。
相关主题:叙事疗法,自我认知,决策哲学,自我选择 类别:01_
自我建构
[!zk 20250523115459089-1] 这是我的人生 来源:用户觉醒瞬间 内容: -
人生不是别人的期待合集,而是自己的叙事空间。 -
主动参与、表达、试错、修正,才是“自己在过”。 -
人生不是等你准备好才开始的,它一直在进行,现在才是第一句主述句。
精华
即使你对也不是我错,我说出我的逻辑,并不一定要驳倒你,只是让你也看看我怎么想的,我们可以都是对的。
Yan
站在叙事角度思考 ...
论文阅读_现实的叙事构建
[!zk 20250611101240909-0] 论文阅读 _ 现实的叙事构建 来源:Jerome
Bruner 的论文《现实的叙事构建》
内容:文章探讨了人类是如何通过叙事构建对现实的认知。这种叙事不仅是一种表征形式,也是一种构建现实的方式。心理学家越来越认识到叙事在心智成长和理解现实世界中起到不同的解释路径的作用。
- 叙事通过时间性、特殊性、意向状态蕴含等特征,帮助人们构建对现实的理解。
- 创造性叙事能挑战读者熟悉的情节,使他们看到人类事务的新视角。
相关主题:心理学 语言学 现实认知 类别:04_ 社会与文化
1234567英文名称: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中文名称:现实的叙事构建 链接: http://arxiv.org/pdf/{arxiv_id}.pdf 作者: Jerome Bruner 机构: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日期:1991-10-01引用次数:10393
读后感
作者 Jerome Bruner
并不是“叙事疗法”临床流派的创始人,但他的“叙 ...
亚马逊域名购买与管理指南
1 登录 AWS 控制台
打开控制台主页:
https://console.aws.amazon.com/
在搜索框输入 Route 53,进入 Route 53 Dashboard。
2 注册域名
点击左侧的「Register domain」。
输入想注册的域名,检查是否可用。
选择合适的后缀(如 .com、.org
等),确认价格。
说明:
域名价格约为 $14/年(约合人民币 100
元),连续注册两年价格无优惠。
3 完成购买与确认
购买后,AWS
会发送确认邮件至账户绑定邮箱。按邮件说明点击链接完成注册。
域名注册成功后,将出现在 Route 53 控制台的 Hosted Zones 中。
4 设置 DNS 解析记录
管理地址:
https://console.aws.amazon.com/route53/
操作步骤:
点击对应域名,进入「托管区域(Hosted Zone)」页面。
系统已自动生成 NS 和 SOA
两条记录,保留即可。
点击「Create record」,添加 A 记录:
Name:留空或填写子域名(如 www)
Record type:选择
A ...
对谈_250319_抗争与臣服
[!zk 20250319105459089-0] 应对非黑即白
来源:今日聊天讨论
内容:面对非黑即白的选择时,设立一个灰色地带,以增强应对灵活性,减少内耗。
- 停下来缓冲一下再做决定 - 尝试做一个 60 分的方案,接受不完美
相关主题:心理弹性 决策 内耗 焦虑 类别:02_ 情绪心理
总结
今天的聊天,在某个角度讨论了如何应对“非黑即白“,有时候不得不在分叉口选择向左还是向右,有两个优化方法:停下来缓冲一下再做决定;先做个
60 分的再说,做不好是能被接受的,至少是能被自己接受的。
这个有点像程序到智能的进化过程,一开始没那么智能就只能写规则(非黑即白),很强硬,但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发展到智能阶段,有能力产生更合理更软性的决策,也不用固守那死规则。
所以,进化吧!
精华
设立一个灰色地带:在完美和摆烂之间,在隐忍和爆发之间,去做一些 60
分的尝试。
对话
我:今天想聊聊臣服与抗争,最近看了《当下的力量》,讲到臣服。大概意思是接受不能改变的,减少内耗。有一个例子:他讲死刑犯在行刑前几个小时突然解脱了,因为已经没有希望,就接受了,然后就平静了。信仰上帝,或者前世今生,因果, ...
对谈_250424_妒忌
[!zk 20250424105459089-0] 妒忌的底层逻辑:高权重事项与无法控制感
来源:与 ChatGPT 的对话(2025-04-23)+《妒忌:被禁止的激情》 内容:
妒忌往往不是因为“别人有”,而是“我也想要但拿不到”;它比羡慕多了一层痛感和自我否定。
妒忌的对象通常是社会评价体系中赋权重的东西(如美貌、爱情、才华),特别是那些通过努力无法获得的资源。
如果某个优势是自己曾依赖获得认同的,那么一旦被他人超越,就容易引发焦虑与妒忌(如皇后对白雪公主的妒忌)。
妒忌的分叉点: - 无力改变、只能接受(认赔但心不甘); -
可以努力争取,但成本太高时陷入矛盾。
妒忌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想赢”却受挫后的复杂情绪,背后是对自我价值和公平感的挑战。
相关主题:妒忌 自我认同 社会评价 公平感 想赢心理 情绪自察
[!zk 20250424105459089-1] 坛城修行体验:原地转圈的觉醒与目标的松动
来源:与 ChatGPT 的对话 + 用户转坛城经历(2025-04-23) 内容:
起初转坛城的几圈体验愉悦,风铃悦耳,仪式感强;转到几十圈后,逐渐麻木、疲惫、厌倦,开始 ...
对谈_250429_负反馈重塑系统
[!zk 20250505145459089-0] 负反馈会重塑内在系统 来源:用户自问 +
吵架场景反思
内容:
高强度、高频率的负反馈确实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在模式,不论是否“吵赢”;
即便逻辑上占优,情绪仍可能受创,从而在未来趋向回避或自我审查;
强目标导向 +
低敏感者在激烈冲突中可能更占优,也更少心理创伤。
相关主题:情绪韧性 自我防御 反馈机制
总结
有时即使在争论中占了上风,潜移默化中也会被对方的观点影响。读篇不以为然的文章,即便翻白眼,它依然会对我的后续行为产生影响。
精华
吵赢≠无代价,尤其对高敏感/反思型人。
尤其是在公共场域中,这种社交风险会被放大。
强烈的负反馈确实有改变内在系统的力量,不论你表面上看起来是不是“赢了”。
假设我是一个机器,或者就是你说的“惯打仗型”。只要我想最终胜利,就无论输赢一直攻击,对于普通的人类来说,我最终赢面很大呀?
但人不是机器,代价可能悄悄重塑你。
越是惯打仗的人,越要警惕变成自己不愿成为的人。
一个终极攻击机器,赢的是“压制对手”;一个活得自由的人,赢的是“不变形地活着”。
对谈
Yan
想聊聊负反馈,我有个感觉不知道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