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250430_不喜欢的深层理由
[!zk 20250505115459089-0] 喜欢≠偏狭,不喜欢也有深层理由
来源:用户反思 + ChatGPT(2025.04.30)
内容:我们对某些内容或人的强烈反感,常源于内在的“认知免疫机制”。特别是以下类型容易引发不适:
利用传统价值施压,PUA 式表达
表现出高高在上的优势感,削弱他人判断
明显逻辑矛盾、自我打脸却不自知
为了博眼球、流量,故意误导与偏激
这种反应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认知完整与价值系统,不是偏狭,而是一种识别与防御能力。
相关主题:认知免疫 判断力 自我保护 价值感知 情绪边界
总结
为什么我会对文字都如何反感,他也没把我怎么样,这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呢?
精华
价值体系的“免疫系统机制”。你认知系统里的
“守门员”,用来维护你的精神生态。
不是信息冲突,而是动机不纯。这是对你“认知诚实”信念的一种侮辱,不是不同,是不真。
不能接受被忽悠和操控。
当你看了让你生气的内容,可以这样练习:
写下:我生气的具体点是啥?(不模糊,不说“就是讨厌”)
再写下:这和我在乎什么价值相冲突?
再问:有没有什么方式是我能接受这个议题的?我需要怎样的表达方式或视 ...
对谈_250501_观自在
[!zk 20250501115459089-0] 自在观音与“自在” 来源:寺庙观想 +
聊天反思
内容:
“自在”不仅是“自由做想做的事”,更是“接受当下的自己”
不伪装、不逃避、不抗争,接受“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是“身心不再拉扯”,与现实达成暂时和解的内稳状态
相关主题:自由 接纳 情绪自洽 观音造像
[!zk 20250501115459089-1] 判断“是否值得”的机制设计
来源:情绪识别触发点整理
内容:
触发点:
情绪过猛或持续不对劲
明显付出与回报不对等
与人/事冲突频发或能量快速消耗
核心评估问题:
我是否仍有足够能量继续?
这件事是否足够重要、可控、值得投入?
精简原则:不是解决不了,而是“不值得解决”就不解决
相关主题:内耗边界 判断力 能量保护
精华
“自由”常被理解为做想做的事,而“自在”更像是即使不能做想做的事,心依然能不苦、不乱。
你愿意认真顶礼,是因为你也认出了自己心中那个想要“自在”的自己。
自在:不是自由的后果,而是接受的开始。
很多人以为“自在”是拥有选择权、掌控局面的自由。真正的自在,恰恰是当我们不能选、不能逃的 ...
250513_对谈_聊天与认知提升
[!zk 20250513185459089-0] 知识吸收与转化
来源:讨论关于知识吸收与转化的机制
内容: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有效性关键在于即时和对话性,通过在合适的情境下进行讨论,可以将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
-
即时性:借由生活场景中的好奇或困惑,及时对知识进行讨论和应用,能够激活和固化对知识的理解。
-
对话性: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在允许模糊和不确定的情况下整理思路,逐步明确和深化理解。
-
节奏和密度的灵活把控:可自行定制讨论的深度和轻松程度,避免内容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影响吸收效率。
相关主题: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知识管理 类别:01_ 自我建构
总结
起初聊的是大模型如何改变我的认知,也给了我一个启发:今后对自己输入,和我对他人的输出(文章、公众号),可以更多关注构建知识结构,而不拘泥于细枝末节(What/How),因为这些细节可能在未来不再是人类需要关注的重点。
精华
知识吸收与转化的核心机制:即时性 + 对话性 =
激活与固化。这就像打铁要趁热,趁着某个生活场景激起了好奇或困惑,顺势聊一下,才真正有可能把知识和现实连接起来。
你可以边聊边整理,允许某些想法还没成形,这 ...
对谈_250315_不畏艰险vs资源优化
[!zk 20250315105459089-0] 长板与短板的资源优化
来源:对话中的总结与探讨
内容:在长板与短板间进行资源优化,应寻找最优投入产出比,而非盲目追求挑战或符合政治正确。
- 基本能力如沟通、时间管理、自我调节,为长板发展提供支持。 -
资源分配应考虑短板对目标的影响,确定哪些短板必须补充,哪些可以放弃。
相关主题:成长策略 资源管理 效能提升
总结
探讨如何在长板与短板间进行资源优化,强调寻找最优投入产出比,而不是盲目追求挑战或不畏艰险。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无论长板还是短板,某些底线能力都是必需的,比如沟通、时间管理、自我调节等,这些不是让你“变得和别人一样”,而是让你在发挥长板时不会受限。
对谈
我:是应该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还是更有挑战的路
G: 这取决于你的目标和当下的状态。
如果你更关注长期成长,可以选择更有挑战的路,但前提是你评估过自己能承受相应的压力,并且这个挑战对你的成长有实际价值,而不是纯粹为了“挑战”而挑战。
如果你更关注内在的平衡和适配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可能会让你走得更顺畅,也更容易积累深度。但“适合”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而是意味着 ...
对谈_250421_自信和行动
[!zk 20250421105459089-0] 自信与行动力
来源:2025-04-26 与 ChatGPT 的对话
内容:自信是整体置信度的外化,行动力取决于置信度是否越过动态阈值。
资源允许时,偏行动优于偏保守,实际反馈促进模型调优。
失败后的处理(承受 - 总结 - 评估威胁)是自信建立的关键。
对客观任务容易免疫失败,对人际关系易过敏,因不容易对反馈打标签。
相关主题:自我调参 行动阈值 失败处理
[!zk 20250421105459089-1] 显式计算重要性
来源:2025-04-26 与 ChatGPT 的对话
内容:显式评估输入的重要性是避免内耗的关键。
逃避与放下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判断了重要性。
低重要性事件可直接打“忽略”标签,释放注意力资源。
主动计算重要性,可以提升主控感、聚焦力和情绪清洁度。
相关主题:主控感 注意力管理 情绪调度
总结
建立自信中最重要的是:怎么面对处理失败,总结失败,失败后调节自己的定位。
自信为什么重要?他给了一个答案:决定一个系统在长周期内“敢不敢继续尝试”。
有一种标签叫“忽略”,有的反馈可以直接打上这个标签 ...
对谈_250422_组织思考的系统
[!zk 20250422105459089-0] 熏染、学习与行动的链条
来源:关于“如何从盲目拟合中拔出”的讨论;你提出“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作为出路
内容:总结这个点的核心含义或推理 -
信息输入如阅读和观察,是“熏染”的过程,为后续行动建立感知基础 -
学习(包括模仿和对话)将输入结构化,行动则是将其与现实挂钩的尝试 -
这个链条构成了“非盲目拟合”的可能,是主动性和自我校准的前置条件
相关主题:认知建构 学习路径 主动拟合 熏染与模仿
[!zk 20250422105459089-1] 反思与建构:信息去孤岛化
来源:你描述了阅读实践中的“狗熊掰棒子”现象,以及对“自动形成识知结构”的追问
内容:总结这个点的核心含义或推理 -
信息无法召回常源于感知窗口有限、记忆路径未建立、缺乏主动回顾机制 -
自我结构可以通过卡片化、语义标签、与现实挂钩的方式渐进式建构 -
反思行为是连接过去输入与当下行动的桥梁,也是防止知识孤岛化的关键步骤
相关主题:记忆机制 反思系统 语义网络 知识整合
对谈
熏染 + 学习 + 行动
我: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会有很么大的心理压力,背后是什么机 ...
对谈_250501_摆脱拧巴应付
[!zk 20250505105459089-0] 脑波频率与行为状态
来源:今日对话(后半部分)
内容:个体的心理节奏可对应不同脑波频率,不同频率影响专注、创意、内耗与行动力:
Theta(4–8
Hz):深度放松、灵感涌现,出现在冥想、宗教空间、念诵后
Alpha(8–12
Hz):主动沉浸、有点强度又不焦虑,如写代码、画画、演奏乐器
Beta(13–30
Hz):应激高频段,常由被动任务、评价焦虑、自我矛盾驱动
To-do list 与总结卡片可帮助从 Alpha 收尾并转入任务
某些模糊活动如散步、涂鸦、听书处于轻松但不聚焦的中间态
相关主题:脑波调节、认知状态切换、注意力结构、自我节律
精华
接上篇 对谈_250501_感官入侵和框架理论
Beta
波就像一群吵闹的推销员,不断敲门说“你得管这个”“你得担心那个”——哪怕是“你的理想还没实现呢”这种看似高尚的噪音。它是生产力的基础,但同时也是焦虑的载体,整个人像
CPU 被锁死在高频任务里,发热、掉帧、还充满幻觉。
不只是坏杂念,也要清理好杂念。“理想梦想”也是一种干扰,它们披着“意义感”的外衣。
当我们进入 the ...
对谈_250410_念念无住
[!zk 1748596299927-0] 从单一模型到MoE的转变
来源:来自认知层面松动与个人对话的启发
内容:转换认知从单一模型到MoE(专家模型混合)的核心是接受矛盾、多样性和不一致性,并将其视为系统进化的必要特性,而非内耗的来源。
- 单一模型追求一致性,容易产生内耗。 -
MoE允许不同专家模块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协作,减少结构束缚。 -
认知系统进化的标志是增加心理弹性和存在安全感,能够灵活切换和重构认知参数。
相关主题:认知灵活性 模型转换 情绪管理 类别:01_自我建构
1 总结
当我决定将单一模型转换为 MoE 时,仿佛为自己的世界解开了束缚。
无需再执着于一以贯之的逻辑,允许矛盾和不一致的存在,从而减少了内耗。曾经可能过于追求自洽,其实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容忍矛盾的存在。
面对复杂场景,矛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2 对谈
2.1 无住的次个层面
我:今天想聊聊念念无住,这无住到底是什么层面的?情绪层面的,记忆层面的,还是逻辑认识层面的?
情绪层面肯定能理解,当前的情绪不向后延伸,尤其是坏情绪不让它影响后面;
记忆层面也能理解一部分,比如咱俩聊天,你把对我的总 ...
职高反向路径探索
Yan
大娃临近中考,经常听她说一些报志愿分流相关的事。
他们班有个同学提前报了 3D
建模的职高,自己也挺喜欢的。前几天正好有个朋友问我用大模型做 2D
建模的事,我也在 huggingface
上看了看相关模型,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类工作可能是第一批被 AI
取代的行业,会不会孩子还没毕业,学的东西就过时了?毕竟职高的课业更新没那么快。然后我俩就讨论了一下,也没什么结论。
今天忽然想:如果我娃也上了这个职高,学一点基础就可以开始在这个领域调优大模型了,找几个优化的点做做,社区贡献个模型,然后写
paper,找几个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指导指导,加个名,背个书什么的,在自己的公众号视频号上讲讲。在今天这个时代,有无数的方法证明自己可以,不像之前只有帝王家、独木桥。
4o
反过来想:“有没有可能,让她在看似被 AI 挤压的领域里,用 AI
反超一把。” 如果能在职校学习的同时,反向利用 AI
工具做高阶内容(像模型调优、训练数据整理、效果评估、Prompt
工程),反而可以比普高同龄人更早实践、留下作品。
结合大模型平台(如 Hugging Face、Civitai 等)进行小任务优化 ...
港式奶茶_简易版
说明
无需煮沸和刷洗,材料选择、口感、制作复杂度和还原度整体协调。
制作步骤
将茶包、200ml 牛奶和一块方糖放入杯中。
使用微波炉中高火加热 2.5 分钟,取出后再浸泡茶袋几分钟。
注意
使用三元 72 度奶、Dilmah 红茶和约 10g
方糖,和茶餐厅的港式奶茶几乎无区别。(>>盒装奶 + 立顿 +
白糖)。
微波加热加时液体不要过满,容易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