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250606_以他人视角为准绳
[!zk 20250606114346426-0] 面对攻击的回应策略
来源:用户对“那咋了”的探讨
内容:
“那咋了”是一种流行的回应方式,适合应对不必要的攻击或调侃。
用自己的逻辑不吃这一套,本质上是对“被审视感”的松绑。
本来就是自己的事,不容置喙也合理,不必再解释和划开。
相关主题:情绪边界、回应策略、身份稳定
精华
一个被审视的人,活在别人的角度里。别人开玩笑攻击我的时候常常会反省、解释或者划开。有时候正面回应,或者反攻也是一种选择。你以开玩笑为由就可以一直攻击我,我还不能生气,我是不是也可以有我的逻辑不吃你这一套?
关系权力的不对等,他可以轻轻松松“开个玩笑”,你却要小心翼翼地“自证清白”。
而那种把“别人的视角”当成唯一准绳的状态,其实就是把自己无限置于开放性检阅中,那简直太累了。
## 对谈 ### Yan
再开个小分支:旁边会有一些人(人家怎么说我控制不了),老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冰棍买贵了这种事真的能在旁边说你笑你一路。这个怎么解。
4o
这就从内耗变成了社交羞辱感,而是不舒服你成了那个“被笑话的人”。
主动转移话题/设边界:既承认自己状态,也不给人进一步 ...
对谈_250613_AI时代的知识构建
[!zk 20250521115459089-1] 知识结构 vs 知识碎片 来源:本次对话 内容:
- 细节越来越不稀缺,结构才是认知的稀缺资源 -
建构型输入(如地图/框架/维度)比堆积型输入更具未来价值 -
人的价值将更多体现在判断、选择、整合,而非记忆、提取
相关主题:元认知|输入设计|后 AI 时代的认知策略
[!zk 20250613115459089-2] 输出意义与方向 来源:ChatGPT 与 Yan 的对话
内容:关于输出在 AI 时代的意义、价值与方向的思考: -
输出是生命力的体现:无论是文字、绘画、音乐、手工还是种一株花,产出是与世界互动的痕迹,是活着的证据。
-
意义高于流量:如果不是为了生存搏流量,那么产出应追求有意义的内容,否则只是制造信息垃圾。
-
让自己心动的产出才是真正的产出:理想状态是每次想到自己的产出就开心、激动,这种产出自带价值。
-
方向:构建知识结构、连结体验、生成火种:不为炫耀,不为堆积,只为内在生命力的流动与印证。
相关主题:创作动机 输出价值 生命力与艺术 AI 与人类创作
[!zk 20250613115459089-3 ...
Hexo安装与部署指南
1 介绍
Hexo 是一款简洁、高效且功能强大的博客发布工具,支持 Markdown
格式,拥有丰富的插件和主题。我通常使用 Obsidian 编写文档,然后通过 Hexo
的命令行工具生成静态网页并发布到网站。
本文简要介绍了如何在本地使用 Docker 搭建 Hexo 环境,并将 Markdown
格式的内容转换为网页,最终部署到 github.io 作为个人网站。
2 本地环境
2.1 使用镜像
Hexo 依赖于 JavaScript 开发环境,我使用了 Hexo 的 Docker
镜像,该镜像基于轻量且稳定的 Alpine
版本,整个镜像仅有几十兆,并配备了基本的 vi 编辑器。我的宿主机运行的是
Ubuntu 系统,具体操作如下:
1$ docker pull taskbjorn/hexo:alpine-latest
在镜像外建立数据目录:
12$ sudo mkdir /exports/hexo_data -p # 数据存放在 docker 之外$ sudo chmod 777 /exports/hexo_data # 注意始终保证目录权限可被docker访问
第一次启动镜 ...
Hexo配置详解
4 显示图片
Hexo
支持多种显示图片的方法,比如图床,上传图片等,这里介绍最简单的方法:
4.1 安装插件
12$ npm install hexo-asset-image$ npm install hexo-renderer-marked
4.2 配置文件
保持 _config.yml 配置文件 中 post_asset_folder: false 不变,加入
marked 设置:
1234post_asset_folder: falsemarked: prependRoot: true postAsset: true
我在 Obsidian 中的图片都放在 attachments/ 目录下,将此目录复制到
Hexo 项目的 source 目录中,即:source/attachments/xx.png
hexo g 重新生成后,图片正常显示
注意图片较少时,建议使用该方法,图片很多时,github
项目也变得很“重”,建议使用图床。
5 更换主题
建议设置一个常用的主题,比如 next,遇到问题也好查资料。
官网主题见:https://hexo.io/themes/
安 ...
对谈_叙事_11_阅读McAdams
[!zk 20250613135620521-0] 阅读时机与体验差异 来源:用户自述 &
回应 内容:
同一本书在不同阅读时机,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理解
快速浏览判断“值不值得读”的策略,有时会错过深层次的意义
阅读的“豁然感”往往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生
相关主题:阅读策略 心理状态与理解力 意义生成的延迟效应 类别:02_
情绪心理
[!zk 20250527115459089-2] 为自己负责的叙事含义 来源:用户提问 + 回应
内容: -
“为自己负责”不只是承担外在后果,更是与“选择背后的自己”保持一致; -
即使没有客观代价,也可能留下内在评价,如自责、否定、模糊感; -
真正的“负责”是对行为动机的认知和接受,而非被动应对;
相关主题:自我认同、自我一致性、内在评价、选择的反思
[!zk 20250527115459089-2] 一致性与多策略思维系统 来源:用户思考 +
系统心理学 内容: - 人类思维是多策略系统,不同情境激活不同反应机制; -
内在逻辑的冲突并不稀奇,一致性更多是叙事层面的整合; -
自传体自我试图构建一个“虽不统一但能讲清楚”的版 ...
对谈_叙事_4_自我阉割
[!zk 20250613141010336-0] 叙事疗法与自我认知建构
来源:来自对话内容中的观点和讨论 内容:总结这个点的核心含义或推理 -
在个人发展的某个阶段,许多人容易依附于外部的叙事来寻找意义,这是因为内在的价值系统尚未成熟。
-
安全感和物质基础是自我叙事建构的重要条件,它们提供了一种稳定和底气去面对外部叙事的冲突。
相关主题:自我反思 心理学 社会文化类别:04_社会与文化
Yan
有一种状态:当没有外部评价外部叙事的时候,还得自己去找一个,觉得那样踏实。没那么信任自己,决定不了意义,需要一个锚点或者一种背书、融入别人的叙事?
我有一段时间就这样,底层逻辑可能是:我不够好,就选择融入更好的。最安全的就是当个“听话”的人,找个合适的引领者,然后听他的“话”,让他带我飞。
4o
那种“我不够好,就找个更好的叙事依附”——
其实是很多人在人生某个阶段都会有的状态,尤其是当内在还没形成完整的价值系统时,外部的叙事就很容易成为“临时意义”的来源。这并不羞耻,它甚至是成长的一环。
小时候我们靠父母的认同活着;长大一点靠老师、成绩、社会叙事;再后来,也许转向某个“厉害的人”、“ ...
对谈_叙事_250624_尊重和给予
[!abstract 尊重与善良的本质]
来源:我们的对话
内容:尊重和善良的高阶状态:
善良的最大善意:提供选择权,而非强行施予。
尊重的高级形式:不主导对方故事线,只提供可能。
真善良是不附带条件、不期待回报的善良。
相关主题:叙事 尊重 善良 选择权
[!abstract 盈余与匮乏的给予]
来源:我们的对话
内容:给予的动因决定了它的质地:
盈余给予:内心充盈,有余力分享,不求交换。
匮乏给予:为了换取确认或价值感,把定价权交给他人。
呕心沥血往往是内在空心,用给予来索取确定性。
相关主题:善良 控制欲 空心与圆满
总结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你的故事是你编的,我的故事是我编的。当我们的故事出现分歧时,“尊重”意味着我愿意接受你的决定。
精华
尊重不是放弃自我叙事去接纳对方的故事,而是:承认对方故事的成立,同时坚持自己的叙事。
每个人的路都是 ta 自己故事的主线,我们最多只能是个路人甲或
NPC,不能篡改剧本。
很多复杂关系里,本就没有全控盘的可能,适度接受无力感反而能让你更平静。
“出于好心,怎么做都应被认可”:好心的迷雾与单一叙事的落后感。
真善意不是 ...
对谈_叙事_3_守护自我叙事权
[!zk 20250516105459089-0] 叙事系统:精神的过滤器 来源:自我总结 x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x 东方思想 内容: -
自我叙事不是修饰,而是控制调参的中枢 -
叙事结构定义了:什么是值得学的、如何解释自己、怎么行动 -
儒释道的内在目标,皆可视为叙事系统的不同版本 -
没有自我叙事,就只能被动接受他人叙事、集体叙事
相关主题:主体性 自我构建 奖励函数 精神自治 儒释道
总结
之前“我的模型”来啥数据都拟合,其实不是结构问题,是缺少“自我叙事”的数据过滤。没有自己的想法,价值基于社会和他人的评价体系,有时候没有外部评价还虚了,得找个别人评价我。
精华
“圆满”也不是终点,而是对当前状态的深度接纳。
清静,是不让别人的叙事自动变成你的剧本。
只吸收对你本然有益的反馈,主动忽略偏离源头的噪声。
任何叙事,一旦脱离“使用者”变成“统治者”,就完成了它的堕落。
“不被统治”的敏感,其实是对“自我叙事权”的深层守护
积极心理学是“阳光灌顶”,叙事心理学是“灯下观心”。
对谈
Yan
忽然想到“圆满”是不是模型训练到了一个好的效果,后面就不动了?还是冻结了一些底层参数 ...
对谈_叙事_7_讽刺的层底叙事
[!zk 20250522105459089-0] 讽刺的底层叙事
来源:结合文学理论与叙事心理学
内容:讽刺的核心不是情绪化发泄,而是对结构性失衡的冷静观察,它讲述的是“认知觉醒”之后的无能为力、妥协或嘲弄:
世界不是错乱,而是错得太有逻辑:规则依旧存在,但背后是空洞、功利、荒谬的内核。
主人公看穿了游戏规则,却无力改变:讽刺型角色往往是“醒着的人”,不是失败者,而是“认清真相后依然活着的人”。
讲道理无用,只剩调侃和抽离:讽刺是对“严肃叙事”的背反,拒绝扮演“教育他人”的角色。
情绪基调:冷峻、滑稽、克制、愤怒的幽默,不是哭,是笑着骂。
相关主题:认知 dissonance、结构性不公、道德虚伪、主体觉醒、幻灭感
精华
不接受又无能为力的拧巴。
要有冲突?要有成长?要有选择?要允许失败?……
其实在寻找清晰而真实的秩序感。
你反感“暗戳戳”的,不只是小动作本身,更是其中的模糊性和操控感。
这种套路的前提是:我们默认交流是不安全的,所以先藏一点、绕一点,以观后效。
隐藏和讽刺之所以刺耳,并不是因为它攻击性强,而是因为它不愿承担攻击的责任,却又想达到攻击的效果。
一边是“我坚 ...
对谈_抑郁3_250610_边缘叛逃者
[!zk 20250612195459089-5] 抑郁的现实主义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总结 +
助手归纳 内容: - 改变愿景是最根本的方法,“接受均值”比“执念巅峰”更健康;
- 药物适用于保命阶段,非长期方案; -
社会性抑郁源于评价体系,把“普通”污名化才是源头问题; -
精神健康不是靠灌鸡汤,而是从“放弃不该追的”,重新找回可控秩序。
相关主题:价值重构、普通人的尊严、控制感、教育系统的心理代价 ##
精华
“你自己别去不就得了么?”
这其实就是多元社会的底线逻辑:允许别人在不同的叙事系统里寻找“可控感”,只要不强迫、不伤害,那就别试图统一世界。
当你批评一个极端系统时,是不是能提供一个“更好但可行”的替代方案?若无可行替代方案,“尊重选择”才是最少伤害的社会底线。
尊重别人选择
Yan
看有个视频博主在那义愤填膺地抨击衡水跑操,问有没有队列实验证明有效?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孩子能去那儿至少他们家人是认同这个的,人家自己都觉得好着呢,对他来说就是真理和动力。你这瞎xx什么呀,你自己别去不就得了么?这种非得把自己观点往别人脑袋上套真的很讨厌。
4o
其实是两种世界观的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