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250318_虚无的尽头
[!abstract 执着与解脱]
来源:一段关于佛教思想和我执的对话
内容:讨论围绕“我执”与“价值感”的相似与不同,探讨执着于原则与逻辑可能导致的情感误解,以及通过放下执着达到内心平静的可能性。
-
“我执”与“价值感”都涉及个体如何定义自身,但区别在于前者可能因执着于自我认知或逻辑判断而忽略情感、关系。
-
放下执着可能带来内心的自由与解脱,尽管没有终极意义或固定目标,但通过体验生活的过程,自我意义会逐步显现。
相关主题:自我认同, 佛教思想, 情感交互, 个人价值
类别:02_情绪心理
总结
如果我放弃了所有执着,还剩下什么呢?也许剩下的是原本的我。
对话
我:这两天在看一个有点靠近佛教的书,讲我执,你说是不是“我执”在某个角度讲和“价值感”有点相似。
4o: “我执” 和 “价值感”
可能在某些维度上有较高的相似度,因为两者都涉及“个体如何定义自身”。两者都和“自我如何存在”有关,区别在于:
如果在一个词向量空间里,它们可能有一些相近的维度,比如“自我认同”“意义感”,但也有不同的方向,比如“执着
vs. 评价”。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价值感”可能是“我执”的一种表现形 ...
对谈_250319上_有的人更需要价值观
总结
人生而不同,这一点无法回避。我们所处的环境总是向所有人灌输“只要努力就能怎样怎样”的理念,让我们觉得一旦停下来就错了,一旦不如别人就错了。很多焦虑来自于“为什么我不如别人?”、“为什么我不是理想中的那个人?”因为本来就不是,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成为理想中的样子。有时候接受和臣服也是一种选择。
精华
多数人更像是“乘客”,按照已有的规则和路径旅行,不太会去改动“奖励函数”或者“游戏规则”。……
愿不愿意当司机,或者能不能成为司机,也和经历、能力、资源、性格有很大关系。
对谈
我:今天想聊聊价值观,人的养成和大模型训练很相似,都是神经网络对吧。
基本素质:最开始是
pretrain,给一堆数据,有对有错,照猫画虎盲目拟合,训练出最基本的能力;环境数据不一样,模型参数也不一样,这时候就有差别了。
一技之常:然后
finetune,就像是上学,把专业知识喂给你,解决具体的问题;成为一个有技能的人;不同的基础模型
finetune 之后差异很明显。
锻炼情商:再之后是
RLHF,精细地磨练人际交往技巧,成为一个有情商的人;这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技能,练肯定比不练强,但只有情商也不行。完成这一步 ...
对谈_250321_爱好当职业&爱人当配偶
[!abstract 爱好与现实的平衡]
来源:对谈
内容:讨论爱好和爱情在理想与现实中的角色及相对定位。激情能够提供暂时的逃离和快乐,但生活需要面对现实的责任和挑战。将爱好或激情转化为职业或婚姻关系时,需要应对其带来的压力和摩擦。
- 爱好与爱情带有超越现实的虚构元素,为人提供想象空间。 -
当爱好或爱情融入现实后,会产生压力和逃避的难题。 -
理想主义者需在现实中保持对理想的追求,同时控制内耗。
相关主题: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爱好管理 生活平衡 时间管理
总结
爱好与爱情能够让人暂时忘却现实,带来激情与沉浸感,它们都带有超越现实的虚构元素,为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然而,一旦它们变成工作或婚姻关系,就融入了现实,成为压力的一部分;相比之下,生活需要具体、可行且有计划,不能太过飘渺。
精华
限定自己**“3 秒决定,10
分钟执行”,先不纠结完美与否,先动起来,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
对谈
我:今天想聊要不要把爱好当职业,要不要和最爱的人结婚
4o:这两个问题有点像——“最喜欢的东西,适不适合作为人生的核心选择?”。当爱好带来生存压力时,你还爱它吗?如果“最爱”意味着强烈的情绪 ...
对谈_250322_责任与被动
[!abstract 主动与被动的能量转换]
来源:来自对话中关于责任与主动性的讨论
内容:在生活中,主动性和被动性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心理能量和体验感。当责任驱使我们做一件事情时,可能会将它从“我想做”转变为“我必须做”,这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效率。
- 主动选择带来的动力是内生的,可以让人感到兴奋和充满活力。 -
被动或责任驱动的事情往往会消耗能量,甚至带来压迫感。 -
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和领域,尽量减少被动状态,可以保持更好的心理能量。
相关主题:责任, 主动性, 心理能量, 自我选择 类别:01_ 自我建构
精华
如果能把限制看作“游戏规则”,在规则内玩出自己的节奏,而不是单纯接受或抗拒,就更容易保持蓬勃的状态。
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
哪些事情或环境让你更容易进入主动状态?
是创造性的工作?探索性的学习?自由度高的合作?
你有没有哪种状态是“就算不强迫自己,也会主动去做”的?
哪些领域的“被动性”最让你难受?
具体是什么让你觉得被压制?是规则太死?外部评价太重?需要迎合?
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减少这些“被动性”,哪怕不能完全避免?
对谈
接上次:对谈_25 ...
对谈_250225_建立主动性
我:在敏感和不确定,没有安全感时,要么选择屈从于更有力的存在,要么选择离群索居。还有其它选择吗?
G:当然有其他选择。屈从和孤立都是短期内减少痛苦的策略,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关键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既保持自主性,又能在环境中运作的方式。
我:确实,这两种被动操作都有点背刺自己的意思。
G:是的,屈从意味着放弃一部分自我,而孤立则是切断外部资源,最终都会让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受损。看似是保护自己的方式,实际上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不安或无力感。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无论是增强自我、建立支持系统,还是调整与外界的互动方式。有时候,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我其实还有别的选择。
我:但是你看,在现在的社会结构和合作关系中,大部分人是下位者,下位者没办法控场啊?
G:确实,大多数人都处于某种“下位者”的位置,尤其是在组织、社会结构或资源分配的体系中。既然不能控场,那是不是就只能被控?未必。即使在无法掌控大局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策略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完全被动:影响局部,而非控场全局;迂回策略,而非直接对抗;改变规则的适应方式;自主定义“安全感”……——掌控局势的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找到自己的生存 ...
对谈_250315_不畏艰险vs资源优化
[!abstract 长板与短板的资源优化]
来源:对话中的总结与探讨
内容:在长板与短板间进行资源优化,应寻找最优投入产出比,而非盲目追求挑战或符合政治正确。
- 基本能力如沟通、时间管理、自我调节,为长板发展提供支持。 -
资源分配应考虑短板对目标的影响,确定哪些短板必须补充,哪些可以放弃。
相关主题:成长策略 资源管理 效能提升
总结
探讨如何在长板与短板间进行资源优化,强调寻找最优投入产出比,而不是盲目追求挑战或不畏艰险。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无论长板还是短板,某些底线能力都是必需的,比如沟通、时间管理、自我调节等,这些不是让你“变得和别人一样”,而是让你在发挥长板时不会受限。
对谈
我:是应该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还是更有挑战的路
G: 这取决于你的目标和当下的状态。
如果你更关注长期成长,可以选择更有挑战的路,但前提是你评估过自己能承受相应的压力,并且这个挑战对你的成长有实际价值,而不是纯粹为了“挑战”而挑战。
如果你更关注内在的平衡和适配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可能会让你走得更顺畅,也更容易积累深度。但“适合”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而是意味着挑战的方向符合你的能力结构和 ...
对谈_250311_上进心&享受当下
总结:上进心是当代重要的美德,它背后隐含着:在同等条件下,愿意多付出的人可能会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过多的付出也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质量。所以,需要在追求进步与享受当下之间找到平衡。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努力本身并不总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当它不匹配方向、不符合现实、不顾自身代价的时候。过度强调努力,可能会让人忽略休息的正当性、调整的必要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
我:今天想聊聊期待和预测,你说它俩有啥差别?
G:
期待更偏向于主观情绪,带有愿望或希望的成分;预测更偏向于客观推测,基于已有的信息和逻辑推理。如果现实与期待不符,就容易失望,而如果预测不准,就只是判断失误。
我:那我们说预期吧,以预测为主,也包含一点希望变得更好的倾向。是这样的,娃说:他觉得考得好让他压力更大,甚至比考的一般体验更差。因为别人就会期待他更好,带来更大压力。但我觉得这有一部分是臆想出来的,或者是他把别人的想法内化了。好了又期待更好,我觉得也包含了一部分客观的预测,如果每次都考得一般,那无论谁预测下一次都会是一般,如果变更好,那下次可能也会预测更好一点。
G:嗯,他的感受挺真实的,但可能混杂了几个因素。
外部期待的压力: ...
对谈_250323_合理的目标
精华
“做更好的自已”,这作为愿景还行,但不能作为目标。它没有清晰的终点,就会陷入无尽的追逐,最终既得不到满足,也可能失去动力。
我们从小被教育永不放弃,如果选择退而求其次,还是挺难的。不过分步走,我觉得这个真的可以。
怎么判断目标是否合理?
是否有清晰的完成标准?(而不是“还要更好”)
是否符合自己的核心需求?(而不是被外界评价驱动)
是否可行,是否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避免陷入无限优化)
自己想要的生活
什么样的日常让我感觉充实?
哪些状态下最有能量?
过去的哪些体验让我真正满足,而不是短暂兴奋?
对谈
我:前几天我录了一个视频,因为录的不够好,感觉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羞耻感,我把感觉写出来,就觉得说的好像有点重了,一个小东西你做不好可以有自卑感,但是羞耻感是对整个人的否定,理性上讲不至于,但那个感觉确实有点:恨不得找个地方钻进去。
4o:这种情绪与自尊、自我认同密切相关。自卑感通常与特定行为或表现有关,而羞耻感则涉及到对整个自我的负面评价,仿佛这个失败定义了你这个人。
这种羞耻感可能源自几种心理机制。首先,我们往往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尤其是在表现型任务中。出现未达预期的 ...
对谈_250331_精力调度
精华
就像模型多数时间不需要用“推理”效果也不错。
仅仅知道“正确答案”不会自动改变行为。
可能资源整体并没有变化,只是此消彼长?
让大脑从高算力模式切换到低算力模式。
转化思维模式:从“完美选择”到“可逆决策”。
对谈
我:今天想聊“理都懂 ",但实际遇见问题的时候还是重复习惯的模式。
是不是:概念、逻辑只是思维的一小部分。还有一些更为低层的动物性的,社会性的,一些没被揭示的东西;也会产生一些影响,也会被人有意无意地利用,诱导,成为一种特殊的”工具“。
4o:概念、逻辑只是思维的一部分,并不能直接驱动行为。你提到的低层影响——动物性、社会性以及那些未被揭示的机制——的确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反应方式。
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本能层面(动物性)
很多行为模式是进化的产物,比如趋利避害、情绪驱动、群体归属感。这些往往比逻辑快,甚至绕过理性分析,比如面对压力时回避或攻击,而不是冷静分析。
社会性影响
规则、文化、权力结构塑造了人的行为习惯。即使逻辑上意识到问题,社会环境仍可能诱导我们按照习惯的方式行动,比如害怕破坏和谐、被评价、被孤立。
隐性机制与诱导
一些行为是被设计、强化的,比如广告 ...
水煎饺制作
面水比例
淀粉:面:油:水=1:1:2:20
(用电饼铛,20 个饺子,约 150ml 水)
步骤
锅里放油
小火煎饺子到微黄:90 秒
加面水盖盖,焖 3-5 分钟
开盖转中火,收干水
注意
用电饼铛几乎不会失手
|400
参考
视频: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67902998087321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