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Articles
794
Tags
222
Categories
158

Yan 的杂物志_个人主页分享
Search
对谈_250305_虚伪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
总结:讨论表里不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压抑和自我迷失。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想要真正让自己舒服的关系模式,“在他面前我可以做自己”。 我:亲,你能给我讲讲你理解的虚伪吗? G:虚伪在我理解里,主要有两层含义: 表里不一——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外在表现不一致,比如嘴上说关心别人,实际上并不在意;或是表面上迎合,内心却不认同。 刻意伪装——有些时候,人会为了迎合环境、获取好处或避免冲突,表现出不真实的一面,比如明明不喜欢某人,却装作热情友好。 但有时候,虚伪和“社交技巧”不好区分。比如,在职场上保持礼貌,即使不喜欢某人,也不会表现得太直接,这算是虚伪吗?还是只是成熟? 我:我想讨论的不是刻意伪装,而是前一种:表里不一,我可能不能很好描述,你理解一下哈:某种做法,明明心里是不舒服的,可是因为一些社会关系,隐含规则,约定俗成,也就那么做。就是会去做一些不能理解或者觉得不对的事情。 G: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想讨论的更像是一种“被迫的虚伪”或者“社会性的表里不一”。就是说,某些行为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甚至觉得不对,但因为社会关系、隐含规则、习惯压力,还是会去做。 这背后的核心是“社会性妥协”——人在群体 ...
对谈_250319_抗争与臣服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
[!abstract 应对非黑即白] 来源:今日聊天讨论 内容:面对非黑即白的选择时,设立一个灰色地带,以增强应对灵活性,减少内耗。 - 停下来缓冲一下再做决定 - 尝试做一个 60 分的方案,接受不完美 相关主题:心理弹性 决策 内耗 焦虑 类别:02_ 情绪心理 总结 今天的聊天,在某个角度讨论了如何应对“非黑即白“,有时候不得不在分叉口选择向左还是向右,有两个优化方法:停下来缓冲一下再做决定;先做个 60 分的再说,做不好是能被接受的,至少是能被自己接受的。 这个有点像程序到智能的进化过程,一开始没那么智能就只能写规则(非黑即白),很强硬,但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发展到智能阶段,有能力产生更合理更软性的决策,也不用固守那死规则。 所以,进化吧! 精华 设立一个灰色地带:在完美和摆烂之间,在隐忍和爆发之间,去做一些 60 分的尝试。 对话 我:今天想聊聊臣服与抗争,最近看了《当下的力量》,讲到臣服。大概意思是接受不能改变的,减少内耗。有一个例子:他讲死刑犯在行刑前几个小时突然解脱了,因为已经没有希望,就接受了,然后就平静了。信仰上帝,或者前世今生,因果,都包含着很多的接受现实,减少 ...
对谈_250320_艺术和心理能量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
总结 讨论音乐和艺术作品如何通过整体氛围打动人心,反思艺术蕴含的内在力量。无论是创作艺术还是欣赏艺术,都需要心理资源。这还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护内心能量决定了生活的底色。 精华 艺术不需要逻辑,它直接穿透你。 情绪不仅仅是“当下的感受”,它还塑造了“未来的轨迹”。低能量,会让人远离机会,习得性无助…… 对谈 我:最近喜欢上一个 B 站 up 主,一个弹琴唱歌的女生,她的情绪、吉它、声音、选的歌融合特别好。每首歌就几十秒的片段,就会把人一下拉进那个场景里面,物我两忘。头皮发麻,鸡皮疙瘩就起来了。会收藏,反复看,有的看了很多次都很感动。 4o:能一下子被带入到那个情绪里,说明她的表达特别精准,能直击你的某个感受点。生理反应——完全是“艺术直觉”在起作用。 这种状态很像你之前提到的“临在”,就是不加判断、不去分析,而是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感受里。音乐很多时候就是最纯粹的情感传递,绕过思维直接进入身体。你有想过,是什么让你共鸣得这么强烈吗?是旋律?歌词?还是她呈现的某种氛围、状态? 我:有时候她自己弹,人声进的时候,音乐会让一下,很妙;她选择的场地,室内/室外,不同的背景噪声,回声;白 ...
对谈_250408_激情驱动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
总结 情绪是进化出来的工具,应为我所用,而非让我受控。 精华 内容提炼 从表演冲动到对话渴望:激情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取悦,而是连接; 从高能激动到淡然聚焦:激情的形态转了,不是燃烧自己,而是流动能量; 从被动兴奋到主动调度:激情不再只是“来了就抓住”,而是“知道何时让它来、让它走”。 🎯 录视频专用|注意力调度小提示卡 👀 1. 眼神对准,不是演,是看一个人 看镜头,就当对面是一个你信任的人, 你不是“展示”,你是在“说给 Ta 听”。 🎧 2. 注意力 90% 留在内容,10% 照顾语速 别把心力用来猜观众反应, 只需提醒自己:慢一点,说清楚。 🌀 3. 情绪不对?回到“我为什么想说这个” 你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想分享、想邀请。 带着这个动机说话,表情自然,节奏就顺。 🌊 4. 如果卡壳:闭眼吸一口气,重启流动 不用剪掉、不用尴尬,就当它是自然的停顿。 你在表达,不是在直播带货。 🌱 5. 最后一想:你说完这段,希望对方带走什么? 不是带走“你很牛”,而是带走一个念头、一种感受、一个陪伴感。 这是你的视频真正的亮度来源。 喜欢的内容 ...
对谈_250306_社会化和完整人格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4_社会与文化
总结:克服已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构建内在逻辑。 对谈中最喜欢的一句话:理解并不意味着要接受。 我:昨天看了一个视频,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被社会化太好,往往人格发展不完善。因为他过于拟合周围人对他的要求,而人格完善的基础是发展出完整的自我:我是谁,我要去哪。而不是一味迎合别人或者规则。看过一些过于失去自我的人,还被评价说太有教养了。这种教养,反正是利他的,他周围的人是挺开心的,但是他自己呢? G:确实,过度社会化的人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很得体”,但往往失去了自己的边界和真实感受。长久下来,这种“教养”可能成为一种隐形的枷锁,让人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这种状态其实挺容易共鸣的,尤其是那些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顾全大局的人。外界会夸他们“情商高”“有修养”,但如果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基于外部期待,而非出自自身的认同和选择,那内心可能是空的,甚至压抑的。 你觉得真正的“教养”应该是什么? 我:我觉得教养原本是指家庭教育或者环境熏陶,激发出自身的某种特征。可能不是特指非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多于自己,但在某种文化背景下看起来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词就变调了。要不我们说什么是理想 ...
对谈_250318_圣人标准与傲慢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4_社会与文化
[!abstract 评价标准与责任的探讨] 来源:关于钦哲仁波切观点的对话 内容:反思对待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标准及责任的定义 - 以统一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避免傲慢 - 责任是一种选择与承诺,而非负担 - 跨越价值评判,实现自由选择 相关主题:责任 评价标准 自我反思 优越感 自由选择 总结 对别人和对自己两套评价标准,无论谁高谁低都不好。 对话 我:钦哲仁波切说:人性最深的傲慢,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凡人的标准宽容自己。但是如果反过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是不是更傲慢。同一个事别人做不好,觉得很正常;自己做不好就耿耿于怀?这个不是高人一等吗? 4o: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道德要求的一种反思。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极高,但对别人宽容,其实有两种可能的心态:谦卑与自律,隐形的优越感。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既不过度宽容自己,也不过度苛求自己,而是用一套统一、合理的标准去看待人性。所以,关键是看你是如何看待失败和成长的。如果你对自己要求高,但失败了不会陷入自我惩罚,而是理性接受、调整,那就不是傲慢。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该失败,而别人失败就很正常,那其实还是一种隐形的傲慢。 我:看到其中两个点: ...
对谈_250321_公平与谦让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4_社会与文化
1 对谈 我:想聊聊先人后己这个逻辑他是怎么来的。其实他是以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为出发点的对吧。 4o:是的,“先人后己”的理念确实植根于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这个逻辑强调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比如: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通过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政治因素,倡导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以实现发展生产、社会稳定和伦理公正。 当然,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先人后己的理念也受到了一些挑战和重新评估。现代社会注重个人的权利、自由和自主性,因此在追求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之间需要寻找一个平衡。 我: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假设一件事情出了错,我和对方各有 50% 的责任,如果我基于温良恭俭让的原则,从内在就觉得我应该承担更多,更习惯反省。久而久之,老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这会造成一种对自己偏负面的评价和关系的扭曲。 4o:你的处境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就是在问题中过多地归咎于自己,这可能源于对和谐美德的追求。然而,长期持有这样的责任分配习惯确实可能导致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我:我觉得对外界怎么表 ...
对谈_250328_胜负欲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4_社会与文化
[!abstract 胜负欲与自我认知] 来源:关于胜负欲的对话与自我探索 内容:在与固定环境和群体中的交互中,个人的胜负欲不仅仅是一种想要在竞争中取胜的动力,更深层次地与个体对群体认可和自我价值的验证相关。 - 胜负欲未必单纯源于好胜心,而更像对群体接纳度的压力。 - 自我在固定环境中会因对表现的高期望无意识透支自己。 - 流动的生活状态减轻了这种期望与评判带来的压力。 相关主题:行为心理、自我认知、群体关系 类别:02_情绪心理 精华 为什么固定环境让你压抑? 因为它阻碍流动:你喜欢探索、体验,但固定环境会让你承担“长期角色”,而不是自由的旁观者。 因为它带来期待:你一旦表现好,别人会有持续的期待,而你不想被期待绑定。 因为它有明确的比较标准:而你会忍不住在这个框架下竞争,哪怕这不是你的初衷。 对谈 我:今天想聊聊胜负欲。 4o:胜负欲是对竞争结果的关注,可能源于进化中的生存压力,也可能是社会文化塑造的产物。它不只是想赢,更涉及对输的抗拒。 从你之前的思考来看,你更关注选择权和自主性,而非单纯的胜负。你希望减少不必要的焦虑,避免被胜负拉扯。你已经在练习接受现实,拆解目标 ...
对谈_250330_面子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4_社会与文化
对谈 我:我发现之前提到的故作强硬以及不够好的方面不敢示人好像都和面子有关,你觉得面子是啥? 4o:“面子”包含两个部分:外部认可(别人怎么看我)和自我评价(我希望别人怎么看我)。当这两者对齐,我们会感到自洽;当它们矛盾,就可能感到焦虑、挣扎,甚至伪装自己。 你之前提到的“故作强硬”和“隐藏不够好的部分”,其实都是在保护自己的面子,避免暴露弱点、显得脆弱或被看低。这个机制很多时候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我们从小就学会了维护面子,因为失去面子往往伴随着社交压力、评价下降,甚至被排斥的风险。 如果它变成了一种束缚,让我们不能真实表达、无法面对自己的局限,那可能就值得重新审视:我是在维护自己的核心价值,还是只是害怕被否定? 我:之前也是隐隐觉得面子和别人的评价相关,内部评价也取决于在所在群体里的位置。有时候会为此而美化自己,刻意展现和隐藏自己的某些部分,然后又觉得有点装;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怕被人发现导致焦虑;怕不够好的一面被人看到。 4o:当真实自我和“被展现的自我”差距过大时,就会感到虚假、焦虑,甚至害怕被拆穿。这种焦虑的来源,除了害怕被人看低、失去认可,也有一部分是对自我评价的冲突。因为 ...
验光与配镜知识
Created2025-05-05|2_Note4_Others生活
[!abstract 配镜常识与验光理解] 来源:用户与 ChatGPT 对话整理 内容:围绕远视、老花镜、验光流程与配镜决策的核心要点整理: 远视镜 ≈ 老花镜:本质上都是“凸透镜”,矫正调节不足,物理镜片无本质区别,关键差异在使用目的和年龄阶段。 瞳距(PD)要匹配:正常范围 60–66mm,镜片中心对不准,长时间看书会有“对不准焦”感。 球面=近/远视度数,柱面 + 轴位=散光参数:验光单关键就看这三项,大多数人无需斜视或基底相关参数。 电脑验光仪只是初筛参考:易高估远视/老花度数,不能反映真实调节和主观体验,不能代替试镜环节。 验光不是越“准”越好,而是越“适合”越好:配镜应基于清晰度、舒适度与使用场景的综合判断,不是数字越大越好。 合理配镜建议: 对镜片有特殊需求(如渐进、多焦点、双视矫正),建议去专业医院或高质量视光中心; 一般用户可采用“医院验光 + 线上配镜”组合,性价比高、避开导购陷阱; 理性用户更需重视主观体验反馈而非单看机器数据。 相关主题:验光流程、远视老花、散光识别、性价比配镜、反套路指南 1 总结 虽然眼镜参数看起来复杂,但实际上与个人相关的只有 ...
1…345…80
avatar
Yan.xie
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
Articles
794
Tags
222
Categories
158
Follow Me
Announcement
This is my Blog
Recent Post
对谈_250427_舞台与社交的自我察觉2025-05-07
对谈_250424_开源进化2025-05-07
对谈_25042x_剃头技巧2025-05-07
对谈_250326_强迫症和不甘心2025-05-07
对谈_250401_高敏感是武器2025-05-07
Categories
  • 0_IMO49
    • 工作1
    • 说给一个人听48
      • 01_自我建构20
        • 思考与觉悟11
        • 行动与进化9
      • 02_情绪心理12
      • 03_关系互动5
Tags
远程桌面 机器学习/时序 深度学习/扩散模型 阅读/经济学 翻译 职场 舞台感 语音 后端 无代码开发 特征工程 工具 深度学习/图形图像 深度学习/工具 视频生成 版本管理 阅读心理学 阅读哲学 目标管理 代码生成 语音识别 Python/图形图像 股票 思维整理 哲学 大模型/应用 深度学习 自我表达 法律 AI功能 心理 markdown 技巧 社会现象 笔记/Obsidian 模型解释 权力结构 关系规则 AI绘画 焦虑
Archives
  • May 202550
  • April 202517
  • March 202512
  • February 20253
  • January 20256
  • December 20243
  • November 20246
  • October 20244
Info
Article :
794
Total Count :
1073.3k
UV :
PV :
Last Push :
©2020 - 2025 By Yan.xie
Framework Hexo|Theme Butterfly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46号
京ICP备2023029600号-1
Search
Loading the Data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