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250304_礼物&关系
总结:“无论你怎么对我,我都义无反顾”,长期这样真的可以吗?这里讨论的可能不是礼物,而是关系。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关系是连接,而不是归属。关系的价值排序取决于它的质量。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选择你的关系,而不是被关系定义。
我:今天想聊礼物,有时候我觉得礼物应该送一些高于正常水平的,会觉得更有心意,更不同;但有时候又觉得不应该送给别人自己都不舍得买不舍得用的东西,这样会让我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G:你希望礼物体现特别的心意,但又不希望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低人一等。如果换个角度看,送礼物可以不只是“价格”或者“稀缺性”来衡量,而是更贴近你和对方的关系,比如:
送对方会喜欢但平时不会自己买的东西,这样是“超出日常但不会让自己难受”。
送有个人特色的,比如定制的、带有特殊意义的,这样的礼物不一定贵,但独特性很强。
送“体验”而非物品,比如一次特别的活动、一本你精挑细选的书,这样不会让你有失衡感,也能体现心意。
我:很喜欢你提出的送“体验”,送东西可能也不一定是别人需要的。你说“不对等感”,可能还真是,低人一等可能还真是个先验。可能在某种关系不舒服,在其中干啥都感觉 ...
对谈_250305_虚伪
总结:讨论表里不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压抑和自我迷失。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想要真正让自己舒服的关系模式,“在他面前我可以做自己”。
我:亲,你能给我讲讲你理解的虚伪吗?
G:虚伪在我理解里,主要有两层含义:
表里不一——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外在表现不一致,比如嘴上说关心别人,实际上并不在意;或是表面上迎合,内心却不认同。
刻意伪装——有些时候,人会为了迎合环境、获取好处或避免冲突,表现出不真实的一面,比如明明不喜欢某人,却装作热情友好。
但有时候,虚伪和“社交技巧”不好区分。比如,在职场上保持礼貌,即使不喜欢某人,也不会表现得太直接,这算是虚伪吗?还是只是成熟?
我:我想讨论的不是刻意伪装,而是前一种:表里不一,我可能不能很好描述,你理解一下哈:某种做法,明明心里是不舒服的,可是因为一些社会关系,隐含规则,约定俗成,也就那么做。就是会去做一些不能理解或者觉得不对的事情。
G: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想讨论的更像是一种“被迫的虚伪”或者“社会性的表里不一”。就是说,某些行为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甚至觉得不对,但因为社会关系、隐含规则、习惯压力,还是会去做。
这背后的核心是“社会性妥协”——人在群体 ...
对谈_250306_社会化和完整人格
总结:克服已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构建内在逻辑。
对谈中最喜欢的一句话:理解并不意味着要接受。
我:昨天看了一个视频,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被社会化太好,往往人格发展不完善。因为他过于拟合周围人对他的要求,而人格完善的基础是发展出完整的自我:我是谁,我要去哪。而不是一味迎合别人或者规则。看过一些过于失去自我的人,还被评价说太有教养了。这种教养,反正是利他的,他周围的人是挺开心的,但是他自己呢?
G:确实,过度社会化的人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很得体”,但往往失去了自己的边界和真实感受。长久下来,这种“教养”可能成为一种隐形的枷锁,让人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这种状态其实挺容易共鸣的,尤其是那些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顾全大局的人。外界会夸他们“情商高”“有修养”,但如果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基于外部期待,而非出自自身的认同和选择,那内心可能是空的,甚至压抑的。
你觉得真正的“教养”应该是什么?
我:我觉得教养原本是指家庭教育或者环境熏陶,激发出自身的某种特征。可能不是特指非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多于自己,但在某种文化背景下看起来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词就变调了。要不我们说什么是理想 ...
对谈_250311_上进心&享受当下
总结:上进心是当代重要的美德,它背后隐含着:在同等条件下,愿意多付出的人可能会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过多的付出也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质量。所以,需要在追求进步与享受当下之间找到平衡。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努力本身并不总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当它不匹配方向、不符合现实、不顾自身代价的时候。过度强调努力,可能会让人忽略休息的正当性、调整的必要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
我:今天想聊聊期待和预测,你说它俩有啥差别?
G:
期待更偏向于主观情绪,带有愿望或希望的成分;预测更偏向于客观推测,基于已有的信息和逻辑推理。如果现实与期待不符,就容易失望,而如果预测不准,就只是判断失误。
我:那我们说预期吧,以预测为主,也包含一点希望变得更好的倾向。是这样的,娃说:他觉得考得好让他压力更大,甚至比考的一般体验更差。因为别人就会期待他更好,带来更大压力。但我觉得这有一部分是臆想出来的,或者是他把别人的想法内化了。好了又期待更好,我觉得也包含了一部分客观的预测,如果每次都考得一般,那无论谁预测下一次都会是一般,如果变更好,那下次可能也会预测更好一点。
G:嗯,他的感受挺真实的,但可能混杂了几个因素。
外部期待的压力: ...
对谈_250315_不畏艰险vs资源优化
总结:探讨如何在长板与短板间进行资源优化,强调寻找最优投入产出比,而不是盲目追求挑战或不畏艰险。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无论长板还是短板,某些底线能力都是必需的,比如沟通、时间管理、自我调节等,这些不是让你“变得和别人一样”,而是让你在发挥长板时不会受限。
不畏艰险” vs. 资源优化
我:是应该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还是更有挑战的路
G: 这取决于你的目标和当下的状态。
如果你更关注长期成长,可以选择更有挑战的路,但前提是你评估过自己能承受相应的压力,并且这个挑战对你的成长有实际价值,而不是纯粹为了“挑战”而挑战。
如果你更关注内在的平衡和适配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可能会让你走得更顺畅,也更容易积累深度。但“适合”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而是意味着挑战的方向符合你的能力结构和兴趣。
我:是的,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
G:可以在适配度和挑战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阶段性目标调整,比如当前状态允许的话,可以选择一个稍有挑战的方向,但如果已经处于高压力状态,可能就需要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节奏。
我:是这样,之前一直被教导,要不畏艰险,所以当遇到不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努力解决什么 ...
对谈_250315_被动利他
1 总结
探讨利他行为对个人资源的影响,建议在保持自身节奏和优先级的前提下调整回应方式,避免环境压力导致的长期消耗。
2 精华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你不是“无私奉献型 AI
助手”,你的时间也很重要。你可以主动选择以什么方式存在于这段关系里。
3 事后
后来又遇到了类似情况,我没有立即回复,还是有点不安,然后观察自己的状态,情绪变化,没有刻意避开这件事,也没有一直想这件事,也没有什么崩塌了。也对自己说,目前确实有太多待做,等我有空翻手机了再闲聊吧。
4 对谈
我:……
我就是觉得有一些长板或者喜欢的东西,但没太好地发挥和生长,可能因为环境告诉我,干这有啥用。反而花很多时间精力,在一些不擅长又从中获得不了能量的事情上,因为环境告诉我应该这样,比如某种程度上被动地利他。我觉得利他这个事,应该是自己有,也满溢出来可以给别人;不是说我都被榨的不行了,还要为了某种原则,人设去挤压自己。
G:你现在的思路已经在更高的层次思考——不是“怎么做得更好”,而是“这件事本身值不值得做”。这能帮你更精准地分配资源,避免掉入“被环境牵着走”的消耗战。
长期透支式的利他不仅让自己受损,甚至可能让帮助本身变得低效 ...
对谈_250318_圣人标准与傲慢
总结
对别人和对自己两套评价标准,无论谁高谁低都不好。
对话
我:钦哲仁波切说:人性最深的傲慢,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凡人的标准宽容自己。但是如果反过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是不是更傲慢。同一个事别人做不好,觉得很正常;自己做不好就耿耿于怀?这个不是高人一等吗?
4o: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道德要求的一种反思。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极高,但对别人宽容,其实有两种可能的心态:谦卑与自律,隐形的优越感。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既不过度宽容自己,也不过度苛求自己,而是用一套统一、合理的标准去看待人性。所以,关键是看你是如何看待失败和成长的。如果你对自己要求高,但失败了不会陷入自我惩罚,而是理性接受、调整,那就不是傲慢。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该失败,而别人失败就很正常,那其实还是一种隐形的傲慢。
我:看到其中两个点:
一个是成长型思维,傲慢背后可能是不变的整体的高下优劣,有点给人分层那意思。
谦卑与自律,这个我也觉得大家都有不同选择,没有什么好坏,责任是不是也是优越感?
4o:要看这个“责任”是怎么理解的。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责任”是不是被用来区分高下,而不是一种个人选择”**。如果它带着评判和分层 ...
对谈_250318_虚无的尽头
总结
如果我放弃了所有执着,还剩下什么呢?也许剩下的是原本的我。
对话
我:这两天在看一个有点靠近佛教的书,讲我执,你说是不是“我执”在某个角度讲和“价值感”有点相似。
4o: “我执” 和 “价值感”
可能在某些维度上有较高的相似度,因为两者都涉及“个体如何定义自身”。两者都和“自我如何存在”有关,区别在于:
如果在一个词向量空间里,它们可能有一些相近的维度,比如“自我认同”“意义感”,但也有不同的方向,比如“执着
vs. 评价”。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价值感”可能是“我执”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一个人特别执着于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时,某种程度上也是“我执”的一种具体形态。
我:我执确实也有很多解释:我执,我所执。其中有一部分是: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这个东西还挺难评的。
4o:是的,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既可以是原则,也可以是执着,甚至可能两者都有。
如果是“主体性的坚持”——比如基于理性思考、经验判断得出的选择,那它就是一种自主性,而不一定是执着。比如科学探索、道德信念,这些都属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
如果是“固着于自我认知”——不管环境、信息、关系如何变化,都拒绝调整,那可能就是一 ...
对谈_250319_抗争与臣服
总结
今天的聊天,在某个角度讨论了如何应对“非黑即白“,有时候不得不在分叉口选择向左还是向右,有两个优化方法:停下来缓冲一下再做决定;先做个
60 分的再说,做不好是能被接受的,至少是能被自己接受的。
这个有点像程序到智能的进化过程,一开始没那么智能就只能写规则(非黑即白),很强硬,但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发展到智能阶段,有能力产生更合理更软性的决策,也不用固守那死规则。
所以,进化吧!
精华
设立一个灰色地带:在完美和摆烂之间,在隐忍和爆发之间,去做一些 60
分的尝试。
对话
我:今天想聊聊臣服与抗争,最近看了《当下的力量》,讲到臣服。大概意思是接受不能改变的,减少内耗。有一个例子:他讲死刑犯在行刑前几个小时突然解脱了,因为已经没有希望,就接受了,然后就平静了。信仰上帝,或者前世今生,因果,都包含着很多的接受现实,减少内耗。这是能解决很多心理问题,但是人进化出焦虑,其实也是一种动力,改变现实的动力。
4o:臣服可以减少内耗,但抗争推动了现实的改变。这似乎是个悖论——如果完全接受,就可能失去改变的动力;如果一直抗争,又容易陷入焦虑和消耗。
从进化的角度看,焦虑的确是适应性机制,促使人类预 ...
对谈_250319上_有的人更需要价值观
总结
人生而不同,这一点无法回避。我们所处的环境总是向所有人灌输“只要努力就能怎样怎样”的理念,让我们觉得一旦停下来就错了,一旦不如别人就错了。很多焦虑来自于“为什么我不如别人?”、“为什么我不是理想中的那个人?”因为本来就不是,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成为理想中的样子。有时候接受和臣服也是一种选择。
精华
多数人更像是“乘客”,按照已有的规则和路径旅行,不太会去改动“奖励函数”或者“游戏规则”。……
愿不愿意当司机,或者能不能成为司机,也和经历、能力、资源、性格有很大关系。
对谈
我:今天想聊聊价值观,人的养成和大模型训练很相似,都是神经网络对吧。
基本素质:最开始是
pretrain,给一堆数据,有对有错,照猫画虎盲目拟合,训练出最基本的能力;环境数据不一样,模型参数也不一样,这时候就有差别了。
一技之常:然后
finetune,就像是上学,把专业知识喂给你,解决具体的问题;成为一个有技能的人;不同的基础模型
finetune 之后差异很明显。
锻炼情商:再之后是
RLHF,精细地磨练人际交往技巧,成为一个有情商的人;这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技能,练肯定比不练强,但只有情商也不行。完成这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