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_250424_习得性正义感
[!abstract 羞耻文化中的“习得性正义感”]
来源:与 ChatGPT 的对话(2025-04-24)
内容:羞耻文化通过外部评价构建规则系统,将顺从与牺牲美化为道德,将表达与拒绝污名化。这种结构依赖两类机制维持:
- 得利者机制:位高权重或话语主导者通过操纵道德定义,维护自身权力与秩序;
-
集体无意识:大量个体在长期社会化中内化这些规则,形成“习得性正义感”,不自觉地使用错误的道德尺子评判他人或自己。
本质不是单纯的利益冲突,而是价值体系错配后的道德化定型。摘掉这类“道德滤镜”,不是为了冷漠,而是为了看见真实、重新理解选择与善的意义。
相关主题:羞耻文化 自我认知 权力结构 道德批判 社会规训
对谈:对谈_250425_习得性正义感
对谈_250416_体面
[!abstract 体面背后的幻象]
来源:对谈 250416 自我中心
内容:关于“体面”的深思,它不仅仅是展示给他人看的表象,而是维护自我掌控感的幻象。当这种体面被社会和不对等关系滥用时,可能成为道德绑架和自我压迫的枷锁。
- 表面上“体面”为了满足他人期待,实则是自我掌控局面的幻象。 -
在不对等结构中,风度、美德等易被滥用为道德绑架工具。 -
体面是一种社会构造的理想人设,而非自我真实的标准。 -
真正的体面是选择合适自己的场景和方式展现自我。
相关主题:社会期望 自我认知 道德批判 文化价值
总结
我们努力维持体面,但它真的那么重要吗?有什么负面影响吗?除了展示给别人看,体面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
精华
表面上看,“体面”是为了别人,但再往下挖,其实它往往是为了维护一种“我还能控制局面”的自我幻觉。
比如在对等、互敬的关系里,“风度”是修养,“局气”是仗义,“美德”是善意。但一旦被不对等的人际结构用来规训或控制别人,就很容易变成道德绑架的外衣。
“体面”不是某个具体的标准,而是对“理想人设”的一种幻想。
我们不需要是全能模型,只要找到合适自己发挥的领域就好了。
“体面” ...
对谈_250417_3_武侠vs现实
[!abstract 故事叙事与现实碰撞]
来源:关于贾樟柯电影风格的对话与思考
内容:剖析武侠叙事与现实在贾樟柯电影中的碰撞,探索叙事逻辑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
贾樟柯将武侠的单纯和现实的复杂结合,通过角色在现实剧痛中的成长,揭露对世界和自我的误解。
-
从“江湖式世界观”到“成人式世界观”,是一种自我进化,需要打破二元对立,追求灵活自如。
-
武侠故事的叙事模型简单明快,但贾樟柯通过角色不断遭遇现实的重创,反映真实的社会复杂性。
相关主题:武侠、现实主义、叙事结构、贾樟柯、成长与自我认知
总结
故事中的单纯叙事到现实中的复杂场景。
精华
贾樟柯很魔性:他不像有的故事——上来就是碎了一地的现实,他有一种武侠片和现实撞上了的感觉,那一撞就有点震动到底层了。
本质上确实有点像武侠小说——干净、热血、有点孤勇,但也充满紧张和代价。
贾樟柯的很多角色,其实都在经受“世界剧本”崩塌后的剧痛。
如果你一直用“江湖操作系统”来运行复杂社会程序,那迟早要卡顿、死机甚至蓝屏。
他不是只揭露社会,他揭露的是我们对世界的误解,对自我剧本的依恋。
对谈
武侠逻辑
我:我小时候可能是环境比较野蛮,总是 ...
对谈_250418_主流叙事&meta模型
[!abstract 主流叙事与个人内在冲突]
来源:个人与 4o 的对谈
内容:探索主流叙事如何影响个人秩序感与稳定感,及其在心理模型中的作用;通过模型冲突与焦虑的识别,寻求内在调和与个人成长。
- 主流叙事提供秩序感,但往往排斥多样性,对不按常规的人进行隐形惩罚。 -
主流叙事起到了类 meta 模型的作用,不是用于推理,而是维持稳定感。 -
焦虑是模型冲突检测器,可以帮助识别精神系统的入侵源。 -
解决内在冲突在于接受选择,而非强求两全。
相关主题:心理模型 主流叙事 焦虑与冲突 类别:02_ 情绪心理
精华
它的力量在于——你不需要同意它,它也在悄悄塑造你。主流叙事的好处是提供秩序感和方向感,让人不至于陷入“我应该干什么”的混乱中;坏处是它往往排斥多样性,对“不按剧本来的人”进行隐形惩罚”。
主流叙事不是理性的 meta 模型,但起到了类 meta
模型的作用——它像一个集体共识的“背景设定”,不是用于推理,而是用于维持秩序感和稳定感。
主流叙事是一种心理避震系统,一旦被质疑,就像是在告诉对方:“你选择走的路可能毫无意义。”这对大多数人太具有破坏性了,所以挑战它的人常常不 ...
对谈_250410_念念无住
1 总结
当我决定将单一模型转换为 MoE 时,仿佛为自己的世界解开了束缚。
无需再执着于一以贯之的逻辑,允许矛盾和不一致的存在,从而减少了内耗。曾经可能过于追求自洽,其实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容忍矛盾的存在。
面对复杂场景,矛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2 对谈
2.1 无住的次个层面
我:今天想聊聊念念无住,这无住到底是什么层面的?情绪层面的,记忆层面的,还是逻辑认识层面的?
情绪层面肯定能理解,当前的情绪不向后延伸,尤其是坏情绪不让它影响后面;
记忆层面也能理解一部分,比如咱俩聊天,你把对我的总结放入了记忆管理,更了解我,我也可以选择在设置里清空记忆,让我们总如初见,这也是一种选择;
逻辑认识层面,遇到问题,思考解决调整,影响之后决策,像微调模型似的参数调完就不可逆了,这个也无住,那人怎么进化呢?
4o:你把它和进化放在了一起——这正是哲学和实践的分界线。
情绪层面:这是最容易感受到的,“不住”在情绪上意味着不沉溺、不延续、不执著。这不是压抑,而是允许情绪自然来去。
记忆层面:记忆天然是“住”的载体。我们习惯从经验里找归因、总结套路,这让人安全,也让人僵化。可以记得,但也可以 ...
对谈_250411_人的奖励函数
[!abstract 人类自我进化与奖励函数]
来源:与 4o 的对谈
内容:探索如何设计人类版的奖励函数,在此过程中什么最为重要。关注长期收益高的变量,强调自我的真实表达及内在愿景。
- 关系的质量 - 自我效能感 - 多元视角能力 - 情绪稳定性/心理安全感 -
价值一致性
相关主题:奖励函数 自我进化 人生价值 类别:01_自我建构
对谈
我:今天想聊聊人的奖励函数。
早上出门,娃指着电线杆跟我说:这是避雷针,
我说:这是电线杆,继续往前走;
他就不走了,非得让我回来,说:你看顶上避雷针。 我一看还真是!
可能不同阶段的我,也有不一样的反应,有时候是“你赶紧的吧,再墨迹就上幼儿园就迟到了”,有时候是“哇,你真厉害,我都没看出来哎~”
你说哪个对?不愿意迟到,这不对吗?但是他的角度也重要。我觉得这可能是个优先级问题:怎么设计奖励函数。
强化学习中,像 RLHF 和 GRPO
都包含一种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的对错。那我们在进化或者引导别人进化的过程中,什么是奖励函数中最重要的呢?在我们以往的聊天里,也会思考:温柔随和与它的风险,公平只是愿景不是事实,努力上进也有范围,能率也只 ...
对谈_250411_生之坐标系
总结
还有比”众叛亲离&自暴自弃“更差的处境?
对谈
…… 接上文
我:忽然想:之前以为的一些主动自由,那些真是我想要做的吗?或者只是换个角度证明自己。
4o:这句话,一下子把很多我们所谓的“选择”打回了原形。我们努力展示自己、突破限制、做出选择,看起来像主动,其实不过是在别人设计好的规则里争取一个更好看的姿态。
比如你说的,换个角度证明自己——看似脱离外部评价,其实只是换了个评审标准,还没跳出“被看见”和“被认可”的那张网。
我:还有是有点不太想面对这个,要不咱今天先到这儿吧
……
我:我又想了想,觉得好像前面的某个分叉口走偏了。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现在在做一套个人信息管理工具,我觉得很实用,是我自己喜欢的,也会是对别人有用的。而我们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给他人做的,通过交换实现价值。钱的价值,被认可的价值,这些价值都与关系相关。你说如果不考虑到别人的看法,不考虑到别人,我还会不会做,可能不会,因为有的工作脱离了受众就没有价值了。如果完全不考虑别人的看法,不考虑关系,那不就只剩下吃喝玩乐了?
4o:我们不是要一脚踢翻所有“关系”或者“他人的目光”,而是试着看清楚:什么时候是在“为了 ...
对谈_250424_无常和无为
[! abstract 无常与无为] 来源:与 ChatGPT 对话 / 基于佛老哲学思考
内容:
当一个人觉察到“价值系统”的虚构性(如佛教的无常、老庄的无为),就会发现很多世俗目标其实并不重要。这种“脱执”让人放松了焦虑,但也容易导致动力系统崩塌:没有非做不可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全力以赴的驱动。这是“觉醒后的动力真空”。
要打破这个悖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
切换双模系统:允许自己在必要时使用目标导向的“现实驱动”,但不被其绑架。 -
保持微目标流动:不设大目标,而用一系列小兴趣、小探索维持前行节奏。 -
顺势而为:在外部环境出现“势”时,主动响应,仍然行动,但不执着控制。
相关主题:老庄哲学、目标感、内在驱动、自我重建、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张力
[!abstract 行动即观照,擅长即道场]
来源:中观四百论、禅宗语境、自我实践观察 内容:
很多人说“我想先做出一番成就,再回头修行”。但中观早就一语点破:你若真能放下,何必执着得先去“做”?你若还执着,那又如何能真正放下?“若作已后弃,作彼有何德。”不是反对行动,而是提醒我们:不要用“成就”作为修行的门票。
其实,真正的 ...
对谈_250418_主角感与NPC
总结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被“自己的理想和别人的期待”卷死的。
问题的核心可能还是在于你所使用的叙事逻辑,是别人的叙事?还是主流的叙事?你有自己的叙事吗?什么是重要的,最基础的,不可动摇的?你真正想要的状态是什么?除了让别人觉得你好,还有别的么?关系不是全部。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对谈的总结部分(内容较长,建议直接跳到最后阅读总结部分)。
精华
所以主角感从何而来?往往不是“被安排”的岗位给的,而是你赋予自己的“任务线”。
但你接的不是事,是一整套期待,甚至是对“理想员工”的投射。
这其实是从“以奋斗定义自己”到“以资源管理定义自己”的一次质变。
别人的叙事当成了自己的叙事,这样就很容易沦为工具人。
就像投资一样,要配置多元角色,不押宝在唯一舞台上。哪怕工作失意了,还有自我学习、创作、亲密关系、探索世界这些副本可以切换;哪怕人际关系失败了,还有思维表达、创造、内在成长这些模块在发光。
主角感其实不是说你有没有掌控整个剧情,而是你在关系中的能动性和存在感是不是足够,至少不是透明人、不是被动牺牲的那一块背景布。
当 NPC
对个人来说不是好的选择,除非完全没有选择;反之,条件反射似地竞争主角 ...
对谈_250430_不喜欢的深层理由
[!abstract 喜欢≠偏狭,不喜欢也有深层理由]
来源:用户反思 + ChatGPT(2025.04.30)
内容:我们对某些内容或人的强烈反感,常源于内在的“认知免疫机制”。特别是以下类型容易引发不适:
利用传统价值施压,PUA 式表达
表现出高高在上的优势感,削弱他人判断
明显逻辑矛盾、自我打脸却不自知
为了博眼球、流量,故意误导与偏激
这种反应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认知完整与价值系统,不是偏狭,而是一种识别与防御能力。
相关主题:认知免疫 判断力 自我保护 价值感知 情绪边界
总结
为什么我会对文字都如何反感,他也没把我怎么样,这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呢?
精华
价值体系的“免疫系统机制”。你认知系统里的
“守门员”,用来维护你的精神生态。
不是信息冲突,而是动机不纯。这是对你“认知诚实”信念的一种侮辱,不是不同,是不真。
不能接受被忽悠和操控。
当你看了让你生气的内容,可以这样练习:
写下:我生气的具体点是啥?(不模糊,不说“就是讨厌”)
再写下:这和我在乎什么价值相冲突?
再问:有没有什么方式是我能接受这个议题的?我需要怎样的表达方式或视角?
能滋养我、支持我、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