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_250305_虚伪
总结:讨论表里不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压抑和自我迷失。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想要真正让自己舒服的关系模式,“在他面前我可以做自己”。
我:亲,你能给我讲讲你理解的虚伪吗?
G:虚伪在我理解里,主要有两层含义:
表里不一——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外在表现不一致,比如嘴上说关心别人,实际上并不在意;或是表面上迎合,内心却不认同。
刻意伪装——有些时候,人会为了迎合环境、获取好处或避免冲突,表现出不真实的一面,比如明明不喜欢某人,却装作热情友好。
但有时候,虚伪和“社交技巧”不好区分。比如,在职场上保持礼貌,即使不喜欢某人,也不会表现得太直接,这算是虚伪吗?还是只是成熟?
我:我想讨论的不是刻意伪装,而是前一种:表里不一,我可能不能很好描述,你理解一下哈:某种做法,明明心里是不舒服的,可是因为一些社会关系,隐含规则,约定俗成,也就那么做。就是会去做一些不能理解或者觉得不对的事情。
G: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想讨论的更像是一种“被迫的虚伪”或者“社会性的表里不一”。就是说,某些行为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甚至觉得不对,但因为社会关系、隐含规则、习惯压力,还是会去做。
这背后的核心是“社会性妥协”——人在群体 ...
对谈_250320_艺术和心理能量
总结
讨论音乐和艺术作品如何通过整体氛围打动人心,反思艺术蕴含的内在力量。无论是创作艺术还是欣赏艺术,都需要心理资源。这还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护内心能量决定了生活的底色。
精华
艺术不需要逻辑,它直接穿透你。
情绪不仅仅是“当下的感受”,它还塑造了“未来的轨迹”。低能量,会让人远离机会,习得性无助……
对谈
我:最近喜欢上一个 B 站 up
主,一个弹琴唱歌的女生,她的情绪、吉它、声音、选的歌融合特别好。每首歌就几十秒的片段,就会把人一下拉进那个场景里面,物我两忘。头皮发麻,鸡皮疙瘩就起来了。会收藏,反复看,有的看了很多次都很感动。
4o:能一下子被带入到那个情绪里,说明她的表达特别精准,能直击你的某个感受点。生理反应——完全是“艺术直觉”在起作用。
这种状态很像你之前提到的“临在”,就是不加判断、不去分析,而是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感受里。音乐很多时候就是最纯粹的情感传递,绕过思维直接进入身体。你有想过,是什么让你共鸣得这么强烈吗?是旋律?歌词?还是她呈现的某种氛围、状态?
我:有时候她自己弹,人声进的时候,音乐会让一下,很妙;她选择的场地,室内/室外,不同的背景噪声,回声;白 ...
对谈_250408_激情驱动
总结
情绪是进化出来的工具,应为我所用,而非让我受控。
精华
内容提炼
从表演冲动到对话渴望:激情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取悦,而是连接;
从高能激动到淡然聚焦:激情的形态转了,不是燃烧自己,而是流动能量;
从被动兴奋到主动调度:激情不再只是“来了就抓住”,而是“知道何时让它来、让它走”。
🎯
录视频专用|注意力调度小提示卡
👀 1. 眼神对准,不是演,是看一个人
看镜头,就当对面是一个你信任的人,
你不是“展示”,你是在“说给 Ta 听”。
🎧 2. 注意力 90% 留在内容,10% 照顾语速
别把心力用来猜观众反应,
只需提醒自己:慢一点,说清楚。
🌀 3. 情绪不对?回到“我为什么想说这个”
你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想分享、想邀请。
带着这个动机说话,表情自然,节奏就顺。
🌊 4. 如果卡壳:闭眼吸一口气,重启流动
不用剪掉、不用尴尬,就当它是自然的停顿。
你在表达,不是在直播带货。
🌱 5. 最后一想:你说完这段,希望对方带走什么?
不是带走“你很牛”,而是带走一个念头、一种感受、一个陪伴感。
这是你的视频真正的亮度来源。
喜欢的内容
...
对谈_250306_社会化和完整人格
总结:克服已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构建内在逻辑。
对谈中最喜欢的一句话:理解并不意味着要接受。
我:昨天看了一个视频,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被社会化太好,往往人格发展不完善。因为他过于拟合周围人对他的要求,而人格完善的基础是发展出完整的自我:我是谁,我要去哪。而不是一味迎合别人或者规则。看过一些过于失去自我的人,还被评价说太有教养了。这种教养,反正是利他的,他周围的人是挺开心的,但是他自己呢?
G:确实,过度社会化的人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很得体”,但往往失去了自己的边界和真实感受。长久下来,这种“教养”可能成为一种隐形的枷锁,让人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这种状态其实挺容易共鸣的,尤其是那些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顾全大局的人。外界会夸他们“情商高”“有修养”,但如果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基于外部期待,而非出自自身的认同和选择,那内心可能是空的,甚至压抑的。
你觉得真正的“教养”应该是什么?
我:我觉得教养原本是指家庭教育或者环境熏陶,激发出自身的某种特征。可能不是特指非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多于自己,但在某种文化背景下看起来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词就变调了。要不我们说什么是理想 ...
对谈_250321_公平与谦让
1 对谈
我:想聊聊先人后己这个逻辑他是怎么来的。其实他是以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为出发点的对吧。
4o:是的,“先人后己”的理念确实植根于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这个逻辑强调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比如: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通过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政治因素,倡导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以实现发展生产、社会稳定和伦理公正。
当然,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先人后己的理念也受到了一些挑战和重新评估。现代社会注重个人的权利、自由和自主性,因此在追求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之间需要寻找一个平衡。
我: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假设一件事情出了错,我和对方各有 50%
的责任,如果我基于温良恭俭让的原则,从内在就觉得我应该承担更多,更习惯反省。久而久之,老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这会造成一种对自己偏负面的评价和关系的扭曲。
4o:你的处境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就是在问题中过多地归咎于自己,这可能源于对和谐美德的追求。然而,长期持有这样的责任分配习惯确实可能导致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我:我觉得对外界怎么表 ...
对谈_250330_面子
对谈
我:我发现之前提到的故作强硬以及不够好的方面不敢示人好像都和面子有关,你觉得面子是啥?
4o:“面子”包含两个部分:外部认可(别人怎么看我)和自我评价(我希望别人怎么看我)。当这两者对齐,我们会感到自洽;当它们矛盾,就可能感到焦虑、挣扎,甚至伪装自己。
你之前提到的“故作强硬”和“隐藏不够好的部分”,其实都是在保护自己的面子,避免暴露弱点、显得脆弱或被看低。这个机制很多时候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我们从小就学会了维护面子,因为失去面子往往伴随着社交压力、评价下降,甚至被排斥的风险。
如果它变成了一种束缚,让我们不能真实表达、无法面对自己的局限,那可能就值得重新审视:我是在维护自己的核心价值,还是只是害怕被否定?
我:之前也是隐隐觉得面子和别人的评价相关,内部评价也取决于在所在群体里的位置。有时候会为此而美化自己,刻意展现和隐藏自己的某些部分,然后又觉得有点装;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怕被人发现导致焦虑;怕不够好的一面被人看到。
4o:当真实自我和“被展现的自我”差距过大时,就会感到虚假、焦虑,甚至害怕被拆穿。这种焦虑的来源,除了害怕被人看低、失去认可,也有一部分是对自我评价的冲突。因为 ...
对谈_250227_自我与他人谁更重要
总结:我们用太多的“应该”塑造自己,忽略了对世界的直接感受。时间一长就没有“自己”了,我该怎么做,我的价值都被他人界定评价,被人牵着鼻子走。
我:昨天我看了个综艺,里面有一个价值排序环节,有孩子、父母、爱人、自己……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把自己排最后了,把自己排第二还解释了半天。这个对吗?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当时这个比例,有点夸张了。隐隐觉得不考虑道德绑架的因素,如果他们真是这么想的,这?
G:从文化角度来看,在许多社会(尤其是东亚文化背景下),“无私”被高度推崇,个体往往被教导要优先考虑他人,把自己放在最后似乎是一种“美德”,甚至可以说是社会期待的投射。如果不考虑外部的道德压力,而这些人真心实意地觉得自己应该排在最后,那可能意味着:
自我价值感的贬低——他们可能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需求和幸福比不上他人重要。
集体主义文化的深层影响——在某些文化里,把自己放在最后是一种“正确答案”,即使个人内心并不完全认同。
角色期待的强化——很多人可能是父母、子女、伴侣,他们会觉得这些角色的责任要求他们牺牲自己,否则就是不合格的父母/子女/爱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所有人都把自己放在 ...
对谈_250304_礼物&关系
总结:“无论你怎么对我,我都义无反顾”,长期这样真的可以吗?这里讨论的可能不是礼物,而是关系。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关系是连接,而不是归属。关系的价值排序取决于它的质量。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选择你的关系,而不是被关系定义。
我:今天想聊礼物,有时候我觉得礼物应该送一些高于正常水平的,会觉得更有心意,更不同;但有时候又觉得不应该送给别人自己都不舍得买不舍得用的东西,这样会让我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G:你希望礼物体现特别的心意,但又不希望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低人一等。如果换个角度看,送礼物可以不只是“价格”或者“稀缺性”来衡量,而是更贴近你和对方的关系,比如:
送对方会喜欢但平时不会自己买的东西,这样是“超出日常但不会让自己难受”。
送有个人特色的,比如定制的、带有特殊意义的,这样的礼物不一定贵,但独特性很强。
送“体验”而非物品,比如一次特别的活动、一本你精挑细选的书,这样不会让你有失衡感,也能体现心意。
我:很喜欢你提出的送“体验”,送东西可能也不一定是别人需要的。你说“不对等感”,可能还真是,低人一等可能还真是个先验。可能在某种关系不舒服,在其中干啥都感觉 ...
对谈_250319上_有的人更需要价值观
总结
人生而不同,这一点无法回避。我们所处的环境总是向所有人灌输“只要努力就能怎样怎样”的理念,让我们觉得一旦停下来就错了,一旦不如别人就错了。很多焦虑来自于“为什么我不如别人?”、“为什么我不是理想中的那个人?”因为本来就不是,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成为理想中的样子。有时候接受和臣服也是一种选择。
精华
多数人更像是“乘客”,按照已有的规则和路径旅行,不太会去改动“奖励函数”或者“游戏规则”。……
愿不愿意当司机,或者能不能成为司机,也和经历、能力、资源、性格有很大关系。
对谈
我:今天想聊聊价值观,人的养成和大模型训练很相似,都是神经网络对吧。
基本素质:最开始是
pretrain,给一堆数据,有对有错,照猫画虎盲目拟合,训练出最基本的能力;环境数据不一样,模型参数也不一样,这时候就有差别了。
一技之常:然后
finetune,就像是上学,把专业知识喂给你,解决具体的问题;成为一个有技能的人;不同的基础模型
finetune 之后差异很明显。
锻炼情商:再之后是
RLHF,精细地磨练人际交往技巧,成为一个有情商的人;这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技能,练肯定比不练强,但只有情商也不行。完成这一步 ...
对谈_250225_建立主动性
我:在敏感和不确定,没有安全感时,要么选择屈从于更有力的存在,要么选择离群索居。还有其它选择吗?
G:当然有其他选择。屈从和孤立都是短期内减少痛苦的策略,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关键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既保持自主性,又能在环境中运作的方式。
我:确实,这两种被动操作都有点背刺自己的意思。
G:是的,屈从意味着放弃一部分自我,而孤立则是切断外部资源,最终都会让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受损。看似是保护自己的方式,实际上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不安或无力感。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无论是增强自我、建立支持系统,还是调整与外界的互动方式。有时候,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我其实还有别的选择。
我:但是你看,在现在的社会结构和合作关系中,大部分人是下位者,下位者没办法控场啊?
G:确实,大多数人都处于某种“下位者”的位置,尤其是在组织、社会结构或资源分配的体系中。既然不能控场,那是不是就只能被控?未必。即使在无法掌控大局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策略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完全被动:影响局部,而非控场全局;迂回策略,而非直接对抗;改变规则的适应方式;自主定义“安全感”……——掌控局势的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找到自己的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