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Articles
864
Tags
271
Categories
182

Yan 的杂物志_个人主页分享
Search
对谈_250321_公平与谦让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4_社会与文化
1 对谈 我:想聊聊先人后己这个逻辑他是怎么来的。其实他是以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为出发点的对吧。 4o:是的,“先人后己”的理念确实植根于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这个逻辑强调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比如: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通过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政治因素,倡导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以实现发展生产、社会稳定和伦理公正。 当然,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先人后己的理念也受到了一些挑战和重新评估。现代社会注重个人的权利、自由和自主性,因此在追求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之间需要寻找一个平衡。 我: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假设一件事情出了错,我和对方各有 50% 的责任,如果我基于温良恭俭让的原则,从内在就觉得我应该承担更多,更习惯反省。久而久之,老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这会造成一种对自己偏负面的评价和关系的扭曲。 4o:你的处境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就是在问题中过多地归咎于自己,这可能源于对和谐美德的追求。然而,长期持有这样的责任分配习惯确实可能导致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我:我觉得对外界怎么表 ...
对谈_250330_面子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4_社会与文化
对谈 我:我发现之前提到的故作强硬以及不够好的方面不敢示人好像都和面子有关,你觉得面子是啥? 4o:“面子”包含两个部分:外部认可(别人怎么看我)和自我评价(我希望别人怎么看我)。当这两者对齐,我们会感到自洽;当它们矛盾,就可能感到焦虑、挣扎,甚至伪装自己。 你之前提到的“故作强硬”和“隐藏不够好的部分”,其实都是在保护自己的面子,避免暴露弱点、显得脆弱或被看低。这个机制很多时候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我们从小就学会了维护面子,因为失去面子往往伴随着社交压力、评价下降,甚至被排斥的风险。 如果它变成了一种束缚,让我们不能真实表达、无法面对自己的局限,那可能就值得重新审视:我是在维护自己的核心价值,还是只是害怕被否定? 我:之前也是隐隐觉得面子和别人的评价相关,内部评价也取决于在所在群体里的位置。有时候会为此而美化自己,刻意展现和隐藏自己的某些部分,然后又觉得有点装;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怕被人发现导致焦虑;怕不够好的一面被人看到。 4o:当真实自我和“被展现的自我”差距过大时,就会感到虚假、焦虑,甚至害怕被拆穿。这种焦虑的来源,除了害怕被人看低、失去认可,也有一部分是对自我评价的冲突。因为 ...
对谈_250227_自我与他人谁更重要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3_关系互动
总结:我们用太多的“应该”塑造自己,忽略了对世界的直接感受。时间一长就没有“自己”了,我该怎么做,我的价值都被他人界定评价,被人牵着鼻子走。 我:昨天我看了个综艺,里面有一个价值排序环节,有孩子、父母、爱人、自己……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把自己排最后了,把自己排第二还解释了半天。这个对吗?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当时这个比例,有点夸张了。隐隐觉得不考虑道德绑架的因素,如果他们真是这么想的,这? G:从文化角度来看,在许多社会(尤其是东亚文化背景下),“无私”被高度推崇,个体往往被教导要优先考虑他人,把自己放在最后似乎是一种“美德”,甚至可以说是社会期待的投射。如果不考虑外部的道德压力,而这些人真心实意地觉得自己应该排在最后,那可能意味着: 自我价值感的贬低——他们可能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需求和幸福比不上他人重要。 集体主义文化的深层影响——在某些文化里,把自己放在最后是一种“正确答案”,即使个人内心并不完全认同。 角色期待的强化——很多人可能是父母、子女、伴侣,他们会觉得这些角色的责任要求他们牺牲自己,否则就是不合格的父母/子女/爱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所有人都把自己放在 ...
对谈_250304_礼物&关系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3_关系互动
总结:“无论你怎么对我,我都义无反顾”,长期这样真的可以吗?这里讨论的可能不是礼物,而是关系。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关系是连接,而不是归属。关系的价值排序取决于它的质量。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选择你的关系,而不是被关系定义。 我:今天想聊礼物,有时候我觉得礼物应该送一些高于正常水平的,会觉得更有心意,更不同;但有时候又觉得不应该送给别人自己都不舍得买不舍得用的东西,这样会让我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G:你希望礼物体现特别的心意,但又不希望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低人一等。如果换个角度看,送礼物可以不只是“价格”或者“稀缺性”来衡量,而是更贴近你和对方的关系,比如: 送对方会喜欢但平时不会自己买的东西,这样是“超出日常但不会让自己难受”。 送有个人特色的,比如定制的、带有特殊意义的,这样的礼物不一定贵,但独特性很强。 送“体验”而非物品,比如一次特别的活动、一本你精挑细选的书,这样不会让你有失衡感,也能体现心意。 我:很喜欢你提出的送“体验”,送东西可能也不一定是别人需要的。你说“不对等感”,可能还真是,低人一等可能还真是个先验。可能在某种关系不舒服,在其中干啥都感觉 ...
对谈_250319上_有的人更需要价值观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1_自我建构思考与觉悟
总结 人生而不同,这一点无法回避。我们所处的环境总是向所有人灌输“只要努力就能怎样怎样”的理念,让我们觉得一旦停下来就错了,一旦不如别人就错了。很多焦虑来自于“为什么我不如别人?”、“为什么我不是理想中的那个人?”因为本来就不是,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成为理想中的样子。有时候接受和臣服也是一种选择。 精华 多数人更像是“乘客”,按照已有的规则和路径旅行,不太会去改动“奖励函数”或者“游戏规则”。…… 愿不愿意当司机,或者能不能成为司机,也和经历、能力、资源、性格有很大关系。 对谈 我:今天想聊聊价值观,人的养成和大模型训练很相似,都是神经网络对吧。 基本素质:最开始是 pretrain,给一堆数据,有对有错,照猫画虎盲目拟合,训练出最基本的能力;环境数据不一样,模型参数也不一样,这时候就有差别了。 一技之常:然后 finetune,就像是上学,把专业知识喂给你,解决具体的问题;成为一个有技能的人;不同的基础模型 finetune 之后差异很明显。 锻炼情商:再之后是 RLHF,精细地磨练人际交往技巧,成为一个有情商的人;这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技能,练肯定比不练强,但只有情商也不行。完成这一步 ...
对谈_250225_建立主动性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1_自我建构行动与进化
我:在敏感和不确定,没有安全感时,要么选择屈从于更有力的存在,要么选择离群索居。还有其它选择吗? G:当然有其他选择。屈从和孤立都是短期内减少痛苦的策略,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关键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既保持自主性,又能在环境中运作的方式。 我:确实,这两种被动操作都有点背刺自己的意思。 G:是的,屈从意味着放弃一部分自我,而孤立则是切断外部资源,最终都会让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受损。看似是保护自己的方式,实际上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不安或无力感。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无论是增强自我、建立支持系统,还是调整与外界的互动方式。有时候,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我其实还有别的选择。 我:但是你看,在现在的社会结构和合作关系中,大部分人是下位者,下位者没办法控场啊? G:确实,大多数人都处于某种“下位者”的位置,尤其是在组织、社会结构或资源分配的体系中。既然不能控场,那是不是就只能被控?未必。即使在无法掌控大局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策略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完全被动:影响局部,而非控场全局;迂回策略,而非直接对抗;改变规则的适应方式;自主定义“安全感”……——掌控局势的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找到自己的生存 ...
对谈_250311_上进心&享受当下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1_自我建构行动与进化
总结:上进心是当代重要的美德,它背后隐含着:在同等条件下,愿意多付出的人可能会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过多的付出也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质量。所以,需要在追求进步与享受当下之间找到平衡。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努力本身并不总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当它不匹配方向、不符合现实、不顾自身代价的时候。过度强调努力,可能会让人忽略休息的正当性、调整的必要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 我:今天想聊聊期待和预测,你说它俩有啥差别? G: 期待更偏向于主观情绪,带有愿望或希望的成分;预测更偏向于客观推测,基于已有的信息和逻辑推理。如果现实与期待不符,就容易失望,而如果预测不准,就只是判断失误。 我:那我们说预期吧,以预测为主,也包含一点希望变得更好的倾向。是这样的,娃说:他觉得考得好让他压力更大,甚至比考的一般体验更差。因为别人就会期待他更好,带来更大压力。但我觉得这有一部分是臆想出来的,或者是他把别人的想法内化了。好了又期待更好,我觉得也包含了一部分客观的预测,如果每次都考得一般,那无论谁预测下一次都会是一般,如果变更好,那下次可能也会预测更好一点。 G:嗯,他的感受挺真实的,但可能混杂了几个因素。 外部期待的压力: ...
对谈_250323_合理的目标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1_自我建构行动与进化
精华 “做更好的自已”,这作为愿景还行,但不能作为目标。它没有清晰的终点,就会陷入无尽的追逐,最终既得不到满足,也可能失去动力。 我们从小被教育永不放弃,如果选择退而求其次,还是挺难的。不过分步走,我觉得这个真的可以。 怎么判断目标是否合理? 是否有清晰的完成标准?(而不是“还要更好”) 是否符合自己的核心需求?(而不是被外界评价驱动) 是否可行,是否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避免陷入无限优化) 自己想要的生活 什么样的日常让我感觉充实? 哪些状态下最有能量? 过去的哪些体验让我真正满足,而不是短暂兴奋? 对谈 我:前几天我录了一个视频,因为录的不够好,感觉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羞耻感,我把感觉写出来,就觉得说的好像有点重了,一个小东西你做不好可以有自卑感,但是羞耻感是对整个人的否定,理性上讲不至于,但那个感觉确实有点:恨不得找个地方钻进去。 4o:这种情绪与自尊、自我认同密切相关。自卑感通常与特定行为或表现有关,而羞耻感则涉及到对整个自我的负面评价,仿佛这个失败定义了你这个人。 这种羞耻感可能源自几种心理机制。首先,我们往往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尤其是在表现型任务中。出现未达预期的 ...
对谈_250331_精力调度
Created2025-05-05|0_IMO说给一个人听01_自我建构行动与进化
精华 就像模型多数时间不需要用“推理”效果也不错。 仅仅知道“正确答案”不会自动改变行为。 可能资源整体并没有变化,只是此消彼长? 让大脑从高算力模式切换到低算力模式。 转化思维模式:从“完美选择”到“可逆决策”。 对谈 我:今天想聊“理都懂 ",但实际遇见问题的时候还是重复习惯的模式。 是不是:概念、逻辑只是思维的一小部分。还有一些更为低层的动物性的,社会性的,一些没被揭示的东西;也会产生一些影响,也会被人有意无意地利用,诱导,成为一种特殊的”工具“。 4o:概念、逻辑只是思维的一部分,并不能直接驱动行为。你提到的低层影响——动物性、社会性以及那些未被揭示的机制——的确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反应方式。 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本能层面(动物性) 很多行为模式是进化的产物,比如趋利避害、情绪驱动、群体归属感。这些往往比逻辑快,甚至绕过理性分析,比如面对压力时回避或攻击,而不是冷静分析。 社会性影响 规则、文化、权力结构塑造了人的行为习惯。即使逻辑上意识到问题,社会环境仍可能诱导我们按照习惯的方式行动,比如害怕破坏和谐、被评价、被孤立。 隐性机制与诱导 一些行为是被设计、强化的,比如广告 ...
Django的异步任务队列管理_Celery
Created2025-04-28|2_Note0_Technic3_编程后端django
1 基本原理 Celery 是一个异步任务队列,能够将耗时操作(如发邮件、处理图片、网络爬虫等)从 Django 主线程中分离出来,由后台的 worker 处理,避免阻塞请求。Celery 作为独立运行的后台进程(Worker),持续监听消息队列(Broker),接收并处理任务,而 Django 主线程用于发布任务。 Celery 是一种独立于 Django 的程序,通常需手动启动。它通过 Redis 等工具与主线程进行通信,并将任务进度和结果写入数据库,方便后续追溯。 基本流如下: 123456789graph TD; A[用户请求] --> B[Django Backend] B --> C{是否耗时任务?} C -->|否| D[直接处理] C -->|是| E[Celery Task] E --> F[Redis/RabbitMQ] F --> G[Celery Workers] G --> H[数据库] B --> H 1.1 消息中间件 Broker Djan ...
1…121314…87
avatar
Yan.xie
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
Articles
864
Tags
271
Categories
182
Follow Me
Announcement
This is my Blog
Recent Post
AI在股票决策中的应用_开源项目XYStock2025-09-01
250811_对谈_内向意义和外向意义2025-09-01
论文阅读_两阶段的股票价格预测2025-09-01
论文阅读_大模型情绪分析预测趋势2025-09-01
股票_相关知识2025-09-01
Categories
  • 0_IMO90
    • 工作1
    • 方法1
      • 工作1
    • 说给一个人听88
      • 01_自我建构36
        • 实修3
        • 思考与觉悟17
Tags
社会 技术 阅读/心理学 角色扮演 VPN 情感分析 人工智能 Linux 成长 移动开发 开源社区 大模型 嵌入技术 数据管理 网络环境 编程语言/前端 视频处理 自我构建 #Python 操作系统/Linux 性能 推荐系统 菜谱 基金交易 旅行 后端测试 翻译 LLM 生物医学/重症 抑郁 GitHub Actions 灵感创意 远程桌面 教育 公众号 编程语言/Java 语言学 价值观 大语言模型 AI功能
Archives
  • September 20255
  • August 202519
  • July 202539
  • June 202537
  • May 202529
  • April 202516
  • March 20258
  • February 20252
Info
Article :
864
Total Count :
1211.1k
UV :
PV :
Last Push :
©2020 - 2025 By Yan.xie
Framework Hexo|Theme Butterfly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46号
京ICP备2023029600号-1
Search
Loading the Data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