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Articles
794
Tags
222
Categories
158

Yan 的杂物志_个人主页分享
Search
对谈_250427_舞台与社交的自我察觉
Created2025-05-07|0_IMO说给一个人听03_关系互动
[!abstract 看到别人的舞台] 来源:用户与 ChatGPT 对话(2025-04-27) 内容:关于朋友圈、个人展示与社交感受的反思: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被看见、被理解”的舞台。 朋友圈更多是个人意义的展示,不必强求对他人有价值。 理解别人需要展示存在感,但自己不一定要迎合不喜欢的表达。 社交中可选择性互动:真心喜欢就回应,无感就沉默,温和但有边界。 相关主题:舞台感 社交边界 自我表达 [!abstract 社交引导与使用时机] 来源:用户与 ChatGPT 对话(2025-04-27) 内容:关于引导对话与掌控社交节奏的思考: 引导朋友展开自我分享的小技巧包括:选择对方擅长又自己能参与的话题、挖掘细节、以兴趣驱动提问。 练习掌握对话引导是一种社交技巧,但不必每次都使用。 能力是用来选择的,不是用来无休止表演的。需要的时候出手,不需要时自然收起。 保持自然松弛,避免陷入“运营感”或无意义的消耗。 相关主题:社交技巧 节奏感 边界与自由 精华 理解他们的动机,不代表我们必须喜欢,或者必须迎合。 真正的舒展,不是靠一个人卖力表演,是互相成就出来的。 能力 ...
对谈_250424_开源进化
Created2025-05-07|0_IMO说给一个人听05_未分类或杂项
[!abstract 开源的协作悖论与多重价值路径] 来源:与 ChatGPT 对话整理(2025-04-24) 内容:开源项目中存在一种“协作悖论”: - 协同演化难题:使用主分支的开源软件,如果只使用不贡献,缺乏竞争力;若投入资源深度魔改,又容易脱离主线,增加维护负担。改得越多,升级越累,成本越高。 - 反制策略:部分项目通过 fork 自建主线,在小而精的场景中取得优势,甚至倒逼原主线优化。用户自主选择也缓解了“PR 不合”的焦虑。 - 商业共生关系:开源并非反商业,反而是许多企业的助力工具。小公司基于开源做服务,大公司通过开源建立声誉与生态主导力,各自收获不同价值。 - 贡献 vs. 利益:贡献者不一定是“白做嫁衣”,而是获得社区影响力、技术积累等“非金钱资本”,形成长线回报。 相关主题:开源治理、技术债、社区协作、商业模式、生态构建、策略博弈 对谈 我 想到关于开源的进化,你给看看有什么漏洞哈。 开源软件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在不断进化,你可以 fork 一个改改卖钱,可是自己改的多了又不合主分支,就没办法和主分支一起进化,你就得不断地追着人家改,除非比原始项目做得还好。 就跟 ...
对谈_25042x_剃头技巧
Created2025-05-07|0_IMO说给一个人听05_未分类或杂项
[!abstract 剃头技巧简明指南] 来源:亲子剃头实战经验 内容:儿童寸头操作的三个关键阶段: 事先准备:选合适时间,安抚情绪,沟通预期,准备好设备与清理工具; 操作注意:从较长卡梳开始,遵循“下后短、上长、前留”的结构,控制孩子头部不乱动; 后处理:剃歪可自嘲(自然风)、务实(头发长得快),并以正面态度影响孩子对“做不好”的接受力。 相关主题:亲子沟通 尝试与失败 自我接纳 1 总结 这回肯定不能算成功,但是总结再讨论,反而觉得对这件事更有信心了。 2 精华 下次我会更好,但前提是:我要允许这一次不那么好。 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失败次数,而是愿意再试的次数。 ## 3 对谈 3.1 我 昨天给娃剃了一个头,结果左边看着还行,右边跟狗啃的似的。中间提取了一些经验教训: 寸头一般是下后和两边最短,逐渐过渡,后中上和上面长度正常,前面留长一点。 开始的时候不要用最短的卡梳,至少用 0.5cm 以上的,否则很容易不小心局部剃秃,无法补救。 给小朋友剃头,一定按住头不能乱动。 还有一些想不明白的点: 渐长是如何做到的?是不是需要外加一个梳子在剃的过程中用梳子调长短 ...
对谈_250326_强迫症和不甘心
Created2025-05-07|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
1 总结 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受控的行为,即使发生了也打断不了内部的重复动作。也许这些只是小事,把小事看得太严重,是否也是一个问题? 与 4o 讨论到习惯、掌控感、不甘心和一些应对方法,最后聊到如何构建自我,犯错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2 精华 控制感错觉:通过“做点什么”,即使是无效的,也能 假装自己掌控了局面。因为比起什么都不做,这至少是个行动。 本质上成瘾不仅仅是“喜欢某件事”,而是 大脑依赖某种方式来缓解焦虑,重建掌控感。 “焦虑”背后一方面是不确定,也可能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我无法解决,而又面对不了这样的自己?接受不了现实中的自己? 真正的掌控不是“必须解决它”,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 高效的人调整方向,低效的人撞南墙。 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一次数据更新,帮助你不断调整参数,让自己变得更强。真正的失败是“停止学习”,而不是“做错了什么”。 3 对谈 3.1 强迫症 我:发信息没收到回复,就不停刷新;不停打开股票账户看……有点强迫症的感觉。如果没得到答案,或者没得到想要的答案,就停不下来,这是什么问题?好像这种无法控制和成瘾有点像。 4o:这种行为确实和“强迫性重复”或 ...
对谈_250401_高敏感是武器
Created2025-05-07|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
总结 与其说高敏感是一种人格特征,不如说是上天赋予你的一种特殊武器,而你可以选择在何时使用它。性格和思维方式可能无法控制,但如果可以分解为注意力和能量,也许就可控。 精华 有时候敏锐,有时候不想理会。 我的感知系统今天开到多少档? 你是想当个随时满载的“超感知接收站”,还是一个“懂得蓄力的战士”? 对谈 我:今天想聊高敏感,让我们打开一点思路。 看过一些“高敏感是天赋”这种说法。 大家常常设定所在群体的中值是正常,偏离远的就是异常。如果不对自己也不对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所谓的“异常”也没问题。 可我觉得还是有影响,尤其是对自己。我相对来说是比较敏感,情绪比较强烈的人。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内耗,反应过度…… 可能会把一些小事放大,再加上内归因,会常常调整自己。就好像用小数据量大学习率调模型,很容易调偏了。 4o:你这个类比很精准——高敏感就像是一个学习率过大的模型,对环境反馈特别迅速,但也容易因噪声调整过度,甚至失去稳定性。 从“高敏感是天赋”的角度来看,它确实能让人更细腻地捕捉信息,理解复杂情绪,甚至在创意或决策中看到别人忽略的角度。但问题在于,这种高敏感如果没有良好的“正则化”( ...
对谈_250424_妒忌
Created2025-05-07|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
[!Abstract 妒忌的底层逻辑:高权重事项与无法控制感] 来源:与 ChatGPT 的对话(2025-04-23)+《妒忌:被禁止的激情》 内容: 妒忌往往不是因为“别人有”,而是“我也想要但拿不到”;它比羡慕多了一层痛感和自我否定。 妒忌的对象通常是社会评价体系中赋权重的东西(如美貌、爱情、才华),特别是那些通过努力无法获得的资源。 如果某个优势是自己曾依赖获得认同的,那么一旦被他人超越,就容易引发焦虑与妒忌(如皇后对白雪公主的妒忌)。 妒忌的分叉点: - 无力改变、只能接受(认赔但心不甘); - 可以努力争取,但成本太高时陷入矛盾。 妒忌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想赢”却受挫后的复杂情绪,背后是对自我价值和公平感的挑战。 相关主题:妒忌 自我认同 社会评价 公平感 想赢心理 情绪自察 [!Abstract 坛城修行体验:原地转圈的觉醒与目标的松动] 来源:与 ChatGPT 的对话 + 用户转坛城经历(2025-04-23) 内容: 起初转坛城的几圈体验愉悦,风铃悦耳,仪式感强;转到几十圈后,逐渐麻木、疲惫、厌倦,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转”。 在疲劳中生出策略(偷懒、节奏调整) ...
对谈_250429_负反馈重塑系统
Created2025-05-07|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
[!abstract 负反馈会重塑内在系统] 来源:用户自问 + 吵架场景反思 内容: 高强度、高频率的负反馈确实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在模式,不论是否“吵赢”; 即便逻辑上占优,情绪仍可能受创,从而在未来趋向回避或自我审查; 强目标导向 + 低敏感者在激烈冲突中可能更占优,也更少心理创伤。 相关主题:情绪韧性 自我防御 反馈机制 总结 有时即使在争论中占了上风,潜移默化中也会被对方的观点影响。读篇不以为然的文章,即便翻白眼,它依然会对我的后续行为产生影响。 精华 吵赢≠无代价,尤其对高敏感/反思型人。 尤其是在公共场域中,这种社交风险会被放大。 强烈的负反馈确实有改变内在系统的力量,不论你表面上看起来是不是“赢了”。 假设我是一个机器,或者就是你说的“惯打仗型”。只要我想最终胜利,就无论输赢一直攻击,对于普通的人类来说,我最终赢面很大呀? 但人不是机器,代价可能悄悄重塑你。 越是惯打仗的人,越要警惕变成自己不愿成为的人。 一个终极攻击机器,赢的是“压制对手”;一个活得自由的人,赢的是“不变形地活着”。 对谈 Yan 想聊聊负反馈,我有个感觉不知道对不对:只要发生足够强度和频率 ...
对谈_25042x_情感崩溃的多维结构
Created2025-05-07|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
[!abstract 情感崩溃的多维结构] 来源:与 ChatGPT 的对话 × 对琼瑶剧的再解读 内容:琼瑶剧中常被批评为“恋爱脑”的情节,实则展现的是多重支撑结构的同步崩塌。爱情只是最显眼的引爆点,真正导致角色崩溃的是多个角色认同点的同时失衡: - 情感之外,常伴随事业受挫、家庭解体、社会地位动摇、亲人背离等多维打击 - 观众倾向于将“最后一根稻草”误认为“全部原因”,忽略了背后的长期结构性压力 - 情绪表达在剧中被戏剧化,不等于不真实,反而揭示了心理极限的真实样态 相关主题:恋爱脑误读 多重身份坍塌 情绪机制 剧情结构误判 戏剧中的心理真实 对谈 我 大家都说琼瑶阿姨的作品恋爱脑,里面常有男主/女主崩溃爆发的场景。但是看下具体情况,古代的女性咱就不说了,家庭几乎就是他唯一的舞台了;想想其中的男性角色和现代女性角色。崩溃的点,崩的不只是爱情,常常是家庭关系、社会角色、未来的愿景、友情、爱情的舞台同时坍塌。这些故事和之前的故事相比,肯定是有一部分违背伦理规则了,但完全是恋爱脑么?只是没明说:多个价值坍塌同时出现了,而男女之爱只是价值的一部分。 4o 在琼瑶剧里那些歇斯底里的瞬间, ...
对谈_250501_空虚
Created2025-05-07|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
[!abstract “待命空转”状态] 来源:情绪经验 + 日常行为观察 内容: 典型特征:任务未至,已进入预备状态,不敢放松也无法推进 心理机制:注意力冻结、神经紧绷、能量持续耗损 应对策略: 安排可中断的中强度任务(例:整理、简单阅读) 写下“启动第一步”,让大脑卸载焦虑缓存 设定“留白但不内疚”的时间块 相关主题:注意力管理 伪占用 空虚 焦虑 精华 身体放空了,但心理系统还在搜索“要干嘛”,结果搜不到,于是焦躁。 无对象的警觉。是一种“无目标的兴奋状态”。 注意力开始“内卷”,自我扫描、自我怀疑、自我评价轮番上阵,产生一种“我得做点什么但什么都不值得做”的荒诞感。 长期目标模糊,但又习惯了被目标驱动。于是“无事可做”变成一种“无我可立”。 做一些形式感强的动作(打坐、写字、重复性的手工),让“注意力着陆”。 既不能放松,又无法发力,长时间悬挂,会带来非常强的内耗感、空虚感,甚至自责感(“我又浪费时间了”)。 构建“可中断的能量着陆点” 安排一个“可随时中断”的行动:比如读一本非重要但有趣的书。 提前设定“未启动也不内疚”的时间块。 写个简单的“没启动计划备忘录” ...
对谈_250501_感官入侵和框架理论
Created2025-05-07|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
[!abstract 感官入侵与情绪共振] 来源:今日对话(前半部分) 内容:感官信息(尤其是声音、节奏、集体性)可绕过逻辑脑,直接触发情绪反应甚至群体状态: 宗教吟唱、木鱼、集体念诵等,通过重复、回声、低频与群体共振制造“法喜感”与神圣体验 某些音乐、京剧、祷告声、甚至电影音效/配色,都可能激发强烈的生理性情绪反应 TikTok 等平台利用节奏型与视觉语言实现“情绪洗脑”,跨文化共通 微表情、舞蹈等非语言元素也具备强“潜意识勾连”能力 相关主题:感官共鸣、群体心理、情绪操控、文化编码 精华 感官入侵 结构 + 重复 = 洗脑的起点:重复代表稳定,节奏代表秩序,结构代表可预测性——意味着安全。 电影院设计本身就是“沉浸陷阱”:暗环境、大画面、环绕声、前后没有干扰,所有感官都被收编,剩下的只有“共鸣”。 问题不在技术,而在动机。 在关键时刻可以更自觉地选择“被触动”或“不被带节奏”——这其实是现代人非常重要的认知自由。 我们不是反对被感动,而是反对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被利用。 有些人靠跑步、有些人靠听经、看电影、听音乐、甚至洗碗,都在追求那种“暂时停止解释”的状态。 不一定快乐,但 ...
12…80
avatar
Yan.xie
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
Articles
794
Tags
222
Categories
158
Follow Me
Announcement
This is my Blog
Recent Post
对谈_250427_舞台与社交的自我察觉2025-05-07
对谈_250424_开源进化2025-05-07
对谈_25042x_剃头技巧2025-05-07
对谈_250326_强迫症和不甘心2025-05-07
对谈_250401_高敏感是武器2025-05-07
Categories
  • 0_IMO49
    • 工作1
    • 说给一个人听48
      • 01_自我建构20
        • 思考与觉悟11
        • 行动与进化9
      • 02_情绪心理12
      • 03_关系互动5
Tags
远程桌面 机器学习/时序 深度学习/扩散模型 阅读/经济学 翻译 职场 舞台感 语音 后端 无代码开发 特征工程 工具 深度学习/图形图像 深度学习/工具 视频生成 版本管理 阅读心理学 阅读哲学 目标管理 代码生成 语音识别 Python/图形图像 股票 思维整理 哲学 大模型/应用 深度学习 自我表达 法律 AI功能 心理 markdown 技巧 社会现象 笔记/Obsidian 模型解释 权力结构 关系规则 AI绘画 焦虑
Archives
  • May 202550
  • April 202517
  • March 202512
  • February 20253
  • January 20256
  • December 20243
  • November 20246
  • October 20244
Info
Article :
794
Total Count :
1073.3k
UV :
PV :
Last Push :
©2020 - 2025 By Yan.xie
Framework Hexo|Theme Butterfly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46号
京ICP备2023029600号-1
Search
Loading the Database